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印度之行》中的节奏艺术

发布时间:2020-07-03 02:42
【摘要】:本文通过对福斯特代表作《印度之行》的文本分析,揭示其中的节奏艺术,以及构建作品的审美视图。内涵丰富且不断变化的象征意象的反复出现体现了小说的简单节奏,而三部分的结构和每部分的序言篇章又构成了小说的复杂节奏。正是通过两种不同节奏的运用,作者赋予作品节奏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丁建宁;《印度之行》的诗性和乐感[J];外国文学;2001年03期

2 金光兰;《印度之行》中的意象与节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华;论道教对《聊斋志异》艺术创作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李军宏;;点铁成金 化腐为奇——谈《聊斋志异》重构“本事”的史才[J];蒲松龄研究;2009年03期

3 李丽;;从“认同”到“背叛”——193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体式的多样化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瞿华兵;;20世纪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创作困境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王真真;王菊丽;;对《小世界》写作技巧的现实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6 刘俊;;论《红字》中‘A’字与珠儿的矛盾性表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谢秋花;;婚姻是一种生存联盟——透视《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实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蓝菊;;关于《生死场》的一些质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9 杜媛;;毛姆短篇小说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10 石燕;;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新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伟生;;《涉江》“溆浦”研究平议[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邓绍秋;;跨文化传播:禅宗哲学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现代文学部分)[C];2010年

3 刘凤泉;;论汉乐府歌诗向叙事之演进[A];第三届乐府歌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1年

4 刘勇;;映照“千奇百怪世相”的多棱镜——论李R既顺て壳慕峁固厣玔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洪治纲;反叛与超越[D];浙江大学;2005年

3 刘晓南;第四种批评[D];北京大学;2006年

4 李宏伟;玉楼梦小说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淑霞;王安忆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符传丰;老舍短篇小说论[D];复旦大学;2007年

8 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节奏论[D];复旦大学;2007年

9 焦雨虹;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D];复旦大学;2007年

10 雍青;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燕秀丽;近三十年中国儿童成长小说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苏琳;迟子建小说意象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清华;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7 周振琳;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昌大学;2010年

8 董星希;皮克斯动画片工作室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9 盛诗澜;浮世绘:试析当代女性作家社会情爱小说的写作特征[D];苏州大学;2001年

10 张振国;伤时劝世 生新续奇[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建忠;;《印度之行》中马拉巴石窟事件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2 王云;;福斯特的人物理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董靖历;;《印度之行》:东西方文化沟通的艰难尝试[J];名作欣赏;2011年24期

4 青飞扬;;福斯特男爵的建筑王国[J];新青年(珍情);2011年07期

5 李航;;浅析福斯特对马克思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阐发——兼谈其对循环经济的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段晓聪;;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式”连接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7 王瑾;;阿布扎比Masdar:零排放之城[J];商务旅行;2011年09期

8 阮诗峰;于景泽;;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阐释——生态批判的三个维度[J];黑龙江史志;2011年11期

9 张泉;;《霍华德庄园》中的艺术联结思想探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张梦淼;;论德国文化对福斯特小说创作的影响——从《霍华德庄园》女主人公姓氏说开去[J];青年文学家;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学明;;如何开展消除生态危机的斗争?——生态马克思主义者J.B.福斯特给予的启示[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剑仁;;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3 帅扬;;英国枢密院副主席福斯特关于1870年初等教育议案的讲演[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刘传德;;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模式[A];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2006年“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文集[C];2006年

5 徐颖果;;汉纳·韦伯斯特·福斯特的书信体小说研究[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陈学明;;当今人类究竟到哪里去寻找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评J.B.福斯特对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内涵及当代价值的揭示[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7 王雨辰;;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纬度的建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闫尔宝;;关于给付行政的若干思考——以德日行政法为中心[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徐辉;;再评英国《1870年初等教育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大容量循环流化床电站锅炉技术的发展[A];以石油焦/煤为燃料的大型CFB锅炉优化与环保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编译 程钰童;福斯特拆分业务正式拉开序幕[N];华夏酒报;2011年

2 ;澳洲福斯特集团拒绝95亿美元并购[N];中国食品报;2011年

3 麦子;澳洲福斯特葡酒销量大幅下跌[N];中国食品报;2011年

4 记者 郝勤学;市领导接见德国专家福斯特[N];天水日报;2011年

5 记者 郝勤学;福斯特先生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N];天水日报;2011年

6 甘松;莫瑞斯的恋情[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马明 通讯员 吴蓓茹 卞灵霞;福斯特品牌的“三级跳”[N];中国工业报;2010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胡颖;设计一个水龙头和一个机场让我同样激动[N];第一财经日报;2004年

9 特约编译 王晋;福斯特拒绝SABMiller 95亿澳元收购啤酒业务[N];华夏酒报;2011年

10 记者 朱方舟;环保核查“曝光”福斯特IPO计划[N];上海证券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2 华章琳;自然意义的本质道说[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勇;漏磁检测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刘雪岚;超越文化[D];厦门大学;2000年

6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霞;论《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与殖民主义意识[D];兰州大学;2006年

2 文慧静;从《印度之行》看爱·摩·福斯特的思想文化观[D];浙江大学;2002年

3 赵爱青;福斯特的双重视角[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纯仪;《印度之行》中的印度想像[D];四川大学;2007年

5 王秀香;在中心与边缘之间——《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罗木珠;《二马》和《印度之行》的后殖民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沈纯;不可能的“联结”[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8 高国祯;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丁广州;论《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和策略[D];兰州大学;2007年

10 郝姗姗;永远的“他者”[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39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39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1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