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追忆似水年华》在中国

发布时间:2020-07-04 16:06
【摘要】: 马塞尔·普鲁斯特,意识流小说的伟大先驱,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堪称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目前,在西方,对作者和这部作品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伴随着1991年这部作品中译本在中国的面世,中国研究界也开始了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研究,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今天,回顾历史,对我们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笔者的论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展开的。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从:作家作品、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作品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以及这部作品对中国作家、作品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整理。 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在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作家创作这部作品的动机.最后笔者提出,这部作品记录了作者的整个生命过程。 在第二部分,笔者主要对目前中国对《追忆》这部作品的翻译情况作了综述。从1934年卞之琳先生《西窗集》中的选译,到1991年译林出版社的翻译,这部经典作品的翻译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而且,由于目前的版本为多人合译,所以难免存在风格不一的缺陷。鉴于此,目前译林和上海译文出版社都在重译此作。 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对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在这一部分,主要从主题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笔者认为,主题研究一直是中国对该作品研究的重点,而且尤其在时间和记忆这两大主题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当然,还有少数学者从其它方面展开论述。总的来说,中国对该作的研究是逐步深化的。最后,作者对该作品对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作了简单的整理,这些影响有意识方面的、也有写作技巧上的。 综上所述,尽管《追忆似水年华》和中国的读者见面比较晚,但是,中国研究界对它的研究是逐步深化、逐渐成熟的。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研究必将会更加成熟。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5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海燕;;道法自然——论《追忆似水年华》写作特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张新木;用符号重现时光的典范——试释《追忆似水年华》的符号体系[J];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04期

3 潘丽珍;浅析《追忆似水年华》的爱情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4 张新木;论《追忆似水年华》中符号的创造[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02期

5 陈茜芸;普鲁斯特:新时间观引发的小说革命——兼谈科学、哲学与文学的关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许钧;;普鲁斯特在中国的译介历程[J];中国翻译;2007年01期

7 范呈彬;;《追忆似水年华》的时间观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年11期

8 郭桂花;;《圣经》视野下的普鲁斯特小说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9 刘成富;普鲁斯特创作风格的再认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10 黄f^耘;;普鲁斯特的小说创作与第一次世界大战[J];外国文学评论;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方三华;袁玉梅;张纬萍;李成檀;魏尔清;;普鲁斯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糖低氧损伤的保护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张兴;;学术争鸣和学术质疑是科学发展的动力[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山奎;;传记伦理及其现代转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汪剑钊;;当生命熟透为尘埃[A];袁可嘉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殷人平;龚礼青;;论伍尔芙意识流小说理论中的反传统性[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刘清荣;;《赫索格》的原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包茜;;无形的和声——谈当代艺术理解与阐释中历史意识的现时性[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8 余中先;;法国的书信文学[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中先;普鲁斯特的小玛德莱娜蛋糕[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从轻盈到沉重[N];大连日报;2004年

3 吴岳添;珍贵的重译[N];南方周末;2004年

4 施康强;花丛中的普鲁斯特[N];中华新闻报;2005年

5 周克希;逝去的时光怎样追寻[N];深圳商报;2004年

6 本报书评人 河西;默默忍受厄运之洗礼[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紫金;普鲁斯特:离“真实”最近的现实主义作家[N];文艺报;2011年

8 涂卫群;他真的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吗?[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朱烨洋;周克希:仍在追寻逝去的时光[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10 记者 杨骏;李肇星同摩纳哥元首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梁建东;埃德蒙·威尔逊的文学批评研究(1914-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4 王永兵;欧美先锋文学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6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7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9 王钦峰;福楼拜与现代思想[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品;感性体悟与理性阐释[D];河北大学;2006年

2 秦润洲;寻找时间的历程[D];四川大学;2006年

3 金晶;《追忆似水年华》与《尤利西斯》形式问题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刘小飞;《追忆似水年华》在中国[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阳;普鲁斯特小说的内部构成[D];河北大学;2011年

6 陈霞;翻译及其文化适应[D];浙江大学;2008年

7 张欣悦;流光碎影共繁华[D];苏州大学;2010年

8 叶亮;普鲁斯特的符号[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颖洁;《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空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玉乐;普鲁斯特与伍尔夫意识流小说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41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41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e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