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法国新小说派的时间观念

发布时间:2020-07-05 17:11
【摘要】:“时间”问题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伴随着那些不可磨灭的名字和光辉的著作一同进入我们视野的。以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为代表,众多文学作品以不同方式传达出其创作者对于时间问题的特殊关注。现代小说将时间感觉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体验摆到了突出位置,而在艺术、哲学等领域也出现了相同的趋势,这体现了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同时也为我们解读现代小说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基于上述原由,本文从时间角度对法国新小说派展开研究,力图通过这一特殊视角探讨其文艺创作的思想性、社会意义以及文学价值等问题。新小说从内部发起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冲击,致力于结构、技巧以及语言等多方面的革新,带来了一批风格各异、极富实验性质的作品,在西方文学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新小说以其先锋性和丰富的样貌,充分展示了现代小说的多元化走向,对其时间观念的考察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作为二十世纪西方重大的文化现象,新小说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时间问题为焦点,新小说几乎浓缩了最典型的现代文化特征。对外在客观时间的否定是新小说的起点,时间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看世界”方法,在更为真实的名义下,小说家着力营造一种纯粹主观的内心时间,融想象、回忆、幻觉、梦境于一体,过去、现在、未来各个时刻相互交叉渗透。时序被打破意味着理性秩序的瓦解,事物之间失去了因果必然联系,生命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偶然性和可能性,世界呈现出迷宫般的特质。 考虑到时间问题的特殊性,本文还将有意识地结合当代哲学的思想成果,通过考察海德格尔、利奥塔等现代思想家的时间哲学,对新小说派的时间观念做出理论层面的阐释。在探讨具体问题如“话语的时间性”时,还将涉及到其他现代作品。倘若新小说作为时间样本是成功的,那么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西方现代小说的时间性考察。这也正是本文作者的最初愿望。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5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吴先伍;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时间观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薛雯;梁实秋反对克罗齐?——梁实秋与克罗齐文艺观的异与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鲍永玲;“倾听哲学”与“观的哲学”——诠释学发展的两种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戴兆国;马克思伦理精神的现代性审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单永军;;醉:诗意的自远与本能的迷醉——中西酒文化精神之比较[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吴国林;庞中元;黄灵玉;;计算机的现象学初探[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俊杰;;试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7 焦春;朱喜梅;;中国冰雪文化发展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蔡向荣;;我见青山多妩媚——论辛弃疾山水田园词的意象[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辛弃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正林;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顾颖;艺术意味的生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宋继杰;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伟;写作者的话语姿态[D];郑州大学;2000年

2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4 杨志红;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因素探析及其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麻尧宾;梁实秋小品文艺术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孙海沙;论《诗经》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唐晓燕;表现主义与郭沫若及其早期小说[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韩连庆;论海德格尔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解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42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42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e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