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和策略

发布时间:2020-07-07 17:48
【摘要】: 爱·摩·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印度之行》是其在1912年到1913年间两次印度之行之后写出的。这部作品主要围绕英国人和印度人能否成为朋友的问题展开。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初期,仍然处于英国殖民霸权统治下的印度土地上英国人和印度人这两个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尽管福斯特本人刻意回避作品中的政治倾向,但作品的政治意义却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关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日趋发展、完善,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开始运用后殖民理论这一理论关注作品的政治内涵。然而这些评论家往往只是留意到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的意识,却忽视了福斯特对反殖民霸权出路的理性思考。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评论对福斯特的这部作品和福斯特本人认识并不全面。 这篇论文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全面探讨在《印度之行》中所反映出的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和反殖民主义策略。为此,这篇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概述部分简要叙述了福斯特的生平和创作情况,同时对《印度之行》的内容和这部小说已有评论进行了简述和回顾,并且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对论文所使用的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进行了简单梳理。介绍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内容和其中涉及的批评方法。 第三章探讨了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一方面,福斯特的家庭背景、所受教育、他所交往的文化圈和积极参加的社会活动造就了福斯特的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精神。他不赞同英国对殖民地进行的军事统治和经济剥削。在小说中福斯特无情地批判了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揭示了英国人的傲慢、冷酷和偏见。同时对印度人民所遭蹂躏表示出极大的同情。对殖民主义者的批判体现了他的反殖民主义意识。从另一个角度看,福斯特对印度和印度人民悲惨境况的表述和同情也是对殖民主义的谴责。 第三章探讨了福斯特对殖民霸权下的个人关系的进一步考察。福斯特将友情、爱情和亲情等个人关系置于殖民主义的背景之下,进行了再度审视。通过这些审视,福斯特暗示了在殖民主义阴影的笼罩之下,人际关系不可能健康发展。殖民主义不仅破坏了人际关系还带来了人性的扭曲。所有个人关系的失败指明了仅靠同情和宽容并不能解决殖民主义给个人关系和人际交往带来的伤害和困境。如何打破殖民霸权下人际关系的僵局,成为福斯特关注的焦点。 第四章分析了福斯特的反殖民策略。福斯特在《印度之行》中创作了阿齐兹这一印度知识分子形象,通过对他的描述再现了殖民地欧化知识分子的两难境地。他们处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之中,成为心理难民。然而他们在启蒙理性思想和殖民统治压迫的双重催化下,开始对殖民主义进行反抗。逐渐形成了以民族-国家意识为核心的独特的民族主义。并以此来对抗殖民霸权和欧洲中心主义。通过对阿齐兹这一人物形象三次思想转变的分析,形象再现了福斯特的反殖民策略和反殖民出路。然而这一策略却有着它的局限性。 结论部分指出:作为一名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作家,福斯特对殖民统治之下的人际关系所受到的伤害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作品中福斯特对殖民者所表现出的源于东方主义的殖民劣根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通过对殖民主义下人际关系的再度审视,指出了殖民主义的可怕后果。福斯特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的背叛性促使他对殖民主义这一主导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对阿齐兹这一人物的鲜明刻画,福斯特为殖民阴影笼罩下生活着的人们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个更为持久的家”。从阿齐兹三次艰难转变可以看出这条出路的漫长和艰辛。 但是福斯特由于生活在中层资产阶级家庭对底层社会人民生活缺乏了解,所以他最后找寻的出路也只是从印度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的,是不切实际的。但是他对殖民霸权统治下的人际关系困境的关注,对建立在超越狭隘民族观念、超越宗教争斗和分歧的民族-国家理念之上的民族主义反殖民策略的超越时代的理性思考却都值得肯定。正是由于这点这部小说才会成为现代经典。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561.07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珍妮;《印度之行》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鲁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45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45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a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