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女性奥秘”的面纱——论厄普代克笔下的“葛特露”新形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苏新连;为女性正名——论约翰·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德胜;崔忠洲;徐刚;赵建玲;;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重构及其功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申圣庆;;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李河发;自由主题在兰·斯顿·休斯诗中的体现及其对后人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吴桂霞;论《荒原》的主题表现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汪艾文;从人物形象看《太阳照样升起》主题的揭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吴桂霞;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戏剧冲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荆兴梅;;《飘》中反讽的解构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王向阳;;以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与柳宗元的《江雪》为例浅谈西方的意象和中国的意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9 梁卓斐;;马丁·伊登死亡原因之探寻——《马丁·伊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邓岚;;浅析简·爱的爱情婚姻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坚;连榕;;心理健康标准三维层次模型探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曾玲;;《钟形罩》下女性的反叛——对《钟形罩》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甘惠侨;;从《冬天的梦》中的矛盾因素看德克斯特的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宋德发;;道德的相对性与历史性——解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伦理意蕴[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谭人中;;管理学基础理论的哲学建构(之五)——秩序管理理论的实践意义及学科贡献[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4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会贵;基础教育名师职业幸福的文化场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林文伟;大学创业教育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玉洁;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葛喜平;中国传统女性性心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苏曦凌;行政决策的非理性维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新科;论约翰·厄普代克对女性意识的探寻[D];河北大学;2009年
2 高翔;绽放在哥特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论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的哥特艺术[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黎黎;满足南宁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对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裴素华;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中的困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董国英;卡森·麦卡勒斯主要作品中的孤独主题[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阔;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识及其现代意义[D];江南大学;2010年
8 陈春霞;苏童与麦卡勒斯小说的南方情结及呈现方式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张旭;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青华;社会幸福感心理结构的跨群体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令辉;;何处是归途——从《S.》看美国当代作家厄普代克对女性的态度[J];名作欣赏;2008年20期
2 苏新连;为女性正名——论约翰·厄普代克的《葛特露和克劳狄斯》[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3 李萍;;论《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叙事的新视角[J];学术交流;2008年11期
4 宋德发;;《葛特露和克劳狄斯》:重构《哈姆莱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宋德发;;古老故事的重新讲述——《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叙事策略与伦理意涵[J];国外文学;2008年02期
6 文楚安;“名不切题”的阅读效果──厄普代克的新奉献:《对福特执政时期的回忆》[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4期
7 苏索才;约翰·厄普代克和他的创作[J];外国文学;1995年05期
8 袁音;于海;;“暮年的女巫情结”——约翰·厄普代克的《伊斯威克的寡妇》[J];外国文学动态;2010年04期
9 盛宁;“冲浪人”厄普代克简论[J];当代外国文学;1984年01期
10 胡朗;;《零碎的爱》[J];外国文学动态;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德发;;道德的相对性与历史性——解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伦理意蕴[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胡宇娜;陈忠暖;甘巧林;;西方女性地理学的发展与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辜美惜;郑雪;邱龙虎;;女性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江逐浪;;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看女性主义观念的体现[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6 任一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中国特色——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邢冬梅;;女性主义、客观性与科学大战[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8 黄春晓;张京祥;;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对城市建设的性别反思[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杨莉馨;;女性主义视阈中的格林童话模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10 徐午;许平;;浅谈参与式研讨方法和女性主义平等原则——以1998年社会性别、贫困与农村发展参与式研讨会为例[A];社会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回顾与展望[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银河;女性主义的三种方案[N];南方周末;2003年
2 李建军;禹建湘的《徘徊的边缘的女性主义叙事》[N];文艺报;2006年
3 吴武洲;女性主义的“中国化”学理总结[N];文艺报;2011年
4 肖巍;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自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吴燕;那一记女性主义的“闷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王驰;云霞出海曙 辉映半边天[N];中国妇女报;2008年
7 ;男性点击女性主义[N];中国妇女报;2004年
8 任振怡;构建女性主义诗学大厦[N];文艺报;2005年
9 关福艳 鞍山市行政学院;女性主义的前世乡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晨芳;女性主义与流行文化[N];中国妇女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绍雪;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美珍;女性主义科学观探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史巍;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现代性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建敏;天使与妖女[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丁伊莎;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D];湘潭大学;2003年
3 杜姗珊;对林京子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的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4 丘慧慧;关于后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王宁;个人化写作的超性别意识[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俞佩淋;崛起的突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琼;女性与报纸[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云梅;网络时代的女性与女性主义[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9 韩静;赛珍珠:女性主义的先锋[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孔云梅;阶级与性别[D];河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807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80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