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骚动的心——《家》和《喧哗与骚动》中主要男性人物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0-08-18 12:10
【摘要】:巴金和福克纳是两位具有非常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学气质的作家。一位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一位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现代主义和“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但是,巨大的差异之外,我们看到的是同样巨大的相似,其中最重要的恐怕就是二者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类处境的关怀,及以家庭问题为突破口对人性和人心的探索。巨大的相异和相似使得对二者的比较研究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更具意义。本文将遵循比较文学中的平行比较方法,对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家》和《喧哗与骚动》中的主要男性人物进行比较研究,揭示这两部作品所描述的两个大家族没落的原因及其对男性家庭成员造成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将考察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家族的衰败,其家庭成员的不同命运和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及中国和美国南方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家》和《喧哗与骚动》所描述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初的中国和美国南方——两个严格的父权制社会。传统观念和社会制度赋予了父亲以至高无上的权威,也使其常常成为统治自己小小“王国”的暴君式家长。《家》中的高老太爷就是这样一位暴君。他,专横,残暴,荒淫,不断地制造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悲剧;与之相比,《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先生则似乎仁慈得多。他可以将儿女抱在膝头,还可以和儿子心平气和地讨论时间和传统文化,但他毕竟是一位由传统打造出来的父亲,其所能表现的“仁慈”十分有限。不仅如此,正是因为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他所笃信的传统价值和虚无主义才对孩子们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剥夺了他们享有正常人生的权力。父亲是旧制度的守护者,但同时也是受害者。在造就别人的悲剧的同时,他们也造就了自己的悲剧。无论是粗暴的高老太爷还是“仁慈”的康普生先生,他们并非天生就如此专横,不近人情。是旧传统旧观念把他们打造成“标准”的家长,把他们塑造成为“可靠”的卫道士。在 WP=99 这一锻造过程中,二者的人格都遭到了极度的压抑,分裂和扭曲,他们人性的一面则不得不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或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才得以表达。因此,两位家长在失去表达爱的能力之后,又被剥夺了享受爱的权力。高老太爷得到了敬畏,却得不到真爱,最终在幻灭和黑暗之中孤独地死去,跟随他的还有那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而他的同代人,康普生先生虽明知传统的罪恶与必死,仍在劫难逃。他是传统的产物,因此不能挥之而去;但对传统的清醒而痛苦的认识及已经改变的现实,使他又不能重建历史。家的没落时刻折磨着他。为了换取心灵上一时的安宁,他不惜饮鸩止渴,最终死在酒精和虚无主义之中。高老太爷和康普生先生来自不同的社会和文化,但生活境遇却异常的相似。在旧制度的控制下,二人不仅成为它的维护者和害人的工具,同时也成了受害者。从他们身上,以家庭制度为核心的中国和美国南方的旧传统的“吃人”本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世纪中叶,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传统的社会机制开始动摇。到了20世纪初,中国和美国南方都处在社会大变革的阵痛之中。旧的机制已经开始解体,但新的秩序却尚未建立。旋转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道德和文化领域的变革洪流之中,人们被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与他人的关系,审视所处的环境。阵痛之后是社会的进步,但重审之后,却未必是每个人的新生。 作为长子,觉新和昆丁的命运在出生时便被决定了。他们是家族的继承人,也是传统的继承人,担负着中兴家族,延承传统的重任。但正是他们所继承的传统毁掉了他们的一生,也因此毁掉了自己。觉新和昆丁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受传统教育,在父母的精心“调教”之下,两个人都毫无例外地成了传统的奴仆。为了做好“长子长孙”,觉新不惜放弃一切,有自己的也有他人的幸福和前途;而昆丁则从小就开始担当家长的角色,把自己看成是南方贵族的后裔,固执地要在已经变化的世界里重振南方“光荣的过去”。传统把重担放在他们的肩上,却又把他们塑造成懦弱 WP=100 的人。深陷在传统的种种桎梏之中,二者都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不仅失去了争取幸福的勇气,连担负家庭和传统的勇气也一并丢掉了。前者将希望寄于遥远的将来,依靠“作揖主义”在各种矛盾中苟且度日;后者则连基本的生存勇气都没有。面对急剧改变的社会,昆丁只有纵身一跃,才可求得心灵上永久的安宁。觉新和昆丁的懦弱无能恰恰反映了他们所继承的旧传统的软弱无力;而他们的悲苦命运一面反映了旧传统的残暴,另一面则预示着它们最终必将灭亡。 在专制家长和懦弱的继承者身上,巴金和福克纳着重揭露的是以旧家庭制度为核心的旧传统旧文化的丑恶及其必亡的命运,而在青年叛逆者身上则集中表现了两位作者对人类发展问题的探索。但,正是在这点上,二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当觉新和昆丁仍死死抓住传统不放时,他们的弟弟觉慧和杰生决心反抗,要走一条与祖先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二人在反抗方式和“不同的人生道路”这两个问题上大相径庭。觉慧是以巴金自己和当时其他的五四青年为原型塑造的。他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现代青年,敢于采取实际行动为争取自由和幸福向旧势力挑战,敢于冲破“家”的牢笼,?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道全;中国20年来《喧哗与骚动》研究综述[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刘平;浅析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J];理论界;2004年05期

3 熊艳;;“未来”的断裂——论《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表象[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4 任爱军;;论福克纳对《喧哗与骚动》的改写[J];名作欣赏;2010年15期

5 郭建飞;;喧哗的舞台,骚动的灵魂——再读《喧哗与骚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6 吴雪;;无力的蝴蝶——简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太太[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7 龚静;;论《喧哗与骚动》的性主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8 吴锡民;《喧哗与骚动》结构对音乐艺术吸纳论[J];广西师院学报;1998年03期

9 张天佑;《喧哗与骚动》的“苦熬意识”[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李晓辉;二十年代混合艺术的不朽之作——《喧哗与骚动》管窥[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钱亚萍;;福克纳的生态女权主义观——以《喧哗与骚动》为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2 张友文;;《家》中觉新的伦理学意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苏童;不好读也不放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4 YMG记者 高少帅 通讯员 张国瑞;范觉新:德术并彰“救心”人[N];烟台日报;2010年

5 孙迪鹏;“觉新”需启蒙 “支持”靠勇气[N];联合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警;《喧哗与骚动》中的心理时间角度及其对人物行为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罗静;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王茜;作为生存美学的疯癫[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黄梦柯;一张精致编织的网: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主义伦理、种族伦理和生态伦理[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孟祥腾;《喧哗与骚动》中思维风格的认知文体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袁蓉;论《喧哗与骚动》中的空间形式[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7 回宇;分析福克纳《暄嚣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8 盛丽芳;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李文俊《喧哗与骚动》译本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年

9 王琴;《喧哗与骚动》的神话原型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侯建芳;《喧哗与骚动》的“史诗”地位[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6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96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0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