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06:16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翻译的定义范围被不断扩大,翻译和写作之间的界限也日益模糊。后殖民理论大师霍米巴巴提出了“文化翻译”的概念。他提出,文化翻译并不是具体指两种语言、文化间文本的转换,而是指一种独特的后殖民文学现象:写中有译。他提出,“文化翻译”中的“翻译”还涉及人在文化间迁徙的过程和状态。他明确称后殖民时代的移民是一种“翻译”现象。而流散文学正体现了后殖民理论中“文化翻译”的概念。 伴随着“流散现象”的日益加剧,“流散写作”逐渐成为全球化时代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也造就了“流散文学”的蓬勃发展。我们在阅读流散作家的作品时,往往不难觉察作品中的矛盾对立:母国文化和所属国文化、“边缘”和“中心”、“自我”和“他者”。这种“此”和“彼”的对立是由流散者的双重文化特性决定的。对于“此”和“彼”的作用,不同时期的流散作家在不同的处境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20世纪中期以前东方主义影响下的去“彼”就“此”;20世纪中期以后寻求“自我”重构族裔身份以求抵抗;20世纪90年代以后超越“身份”视野寻求既“彼”又“此”的融合。 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依托,对流散美国华人文学中“此”和“彼”的角力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本研究的适用性;第二章对流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文化翻译作了描述;第三章到第五章分阶段具体分析流散美国华人文学中“此”和“彼”的角力,并辅以具体文本分析;第六章总结了流散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的几点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712.06
本文编号:2797635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7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华,王庆奖;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评析[J];学海;2003年01期
2 王宁;;流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J];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3 王理行,郭英剑;论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中文译名及其界定[J];外国文学;2001年02期
4 陈爱敏;;“东方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华裔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6期
本文编号:2797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9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