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弗罗斯河上的磨房》和《觉醒》中女性悲剧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0 20:47
【摘要】: 《弗罗斯河上的磨坊》和《觉醒》是英美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文学作品。作为十九世纪的女性作家,乔治·爱略特和凯特·肖邦探索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命运,大胆地说出了女性对自由和平等的内心渴望。她们笔下的两位主人公,麦吉和爱德娜,表现出了极大的相似性。麦吉和爱德娜都意识到了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从属地位并试图改变女性的传统生活,但同时她们又被禁锢于家庭之中而无能为力。受制于她们的性别角色以及内化的父权思想,麦吉和爱德娜难于找到一个满意的方法去解决自身追求和自我牺牲之间的冲突。她们的死亡结局揭示了资本主义父权社会中的女性悲剧。 国内外的批评家都曾从不同方面对两部作品做过解读,然而,据本文作者收集的资料显示,目前仍未有对两部小说的比较研究。抓住两位女主人公在资本主义父权社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命运相似性,本文旨在从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角度比较二人的觉醒经历并探索她们悲剧命运背后的种种原因。首先,本文将从两位女主人公的觉醒、觉醒受挫、悲剧死亡三方面对她们的觉醒经历进行比较,从而来揭示具有觉醒意识的女性在资本主义父权社会中的命运悲剧性。其次,通过分析家庭中难于取胜的权力之争、性别分工以及集体压迫性,本文揭示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在麦吉和爱德娜悲剧命运中的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比较两位女主人公的觉醒经历,分析她们的悲剧命运的起因,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注定将于悲剧告终因为她们觉醒的自我显然不容于资本主义父权社会。 运用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对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进行比较研究为两部小说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另外,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指出了资本主义父权社会的女性受压迫的普遍性。如果女性想要得到和男性平等的权力,她们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反抗不合理的父权制权力体系,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社会变革。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1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晨阳;;《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的女性悲剧——基于作者以及女主人公紫姬与薛宝钗的相似性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王璐姝;;沉寂的女性悲歌——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悲剧形象[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3 蒋愿望;;性别、权力与话语——臆说唐传奇婚恋故事之女性悲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4 董慧;;迟子建小说中妇女的边缘形象[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5 唐颜;;论杨刚小说中的女性生存悲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6 胡文慧;;美国南方传统道德下的悲剧——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母亲形象分析[J];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7 刘婕;;试析新时期女性文学悲剧色彩的社会和历史根源[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Lowell Dittmer;;中国新型民主及其现状(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Jawarimal Parakh;;The Whole World is a Family Modern Hindi Poetry and the Larger Cause of Humanity[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Michael Schoenhals;;Evolution of Mechanisms of Social Control:On Special Populations,“Social Eyes and Ears”and More...[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续)[C];2005年

4 Jin Ho Kim;;通过在胡锦涛政府领导下的北京奥运会看“和谐社会”与世界(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加藤节;;后冷战世界中民主面临的考验(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6 李春燕;;鲁迅对于中国妇女问题思考的当代意义[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毕兰;;栖在诗歌枝头上的一只“荆棘鸟”——论阿毛1997年以前的诗[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Joel Kovel;;On Marx and Ecology[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9 Partha Nath Mukherji;;文化多元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有关族群、民族主义和单一民族国家讨论中的分歧与共识(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10 赵金钟;;爱的层次:读阿毛的组诗《爱情病》[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柳园;探寻女性悲剧的根源[N];文汇报;2003年

2 古耜 大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诗思茶念两缱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湘飞;《橘子红了》红几许[N];大众科技报;2002年

4 秦晋;命运沉重的吹拂[N];光明日报;2002年

5 贺仲明;女性命运的真实营构[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霞;拯救与困惑[D];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

2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3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杨勇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冰冰;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女性书写[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雯;身体的囚禁,精神的逃离[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焱;语言变异与社会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蓉;人生旷野上的女性悲剧[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旦;女性悲剧的叙事情节模式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3 石磊;从艺术思维视角看威尔弟歌剧中的女性悲剧色彩[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腊喜;论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吕程;浅析中国大陆媒体中的“剩女”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金锦兰;张爱玲与崔贞熙小说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杜叶;威塞克斯乡村女性悲剧的原因[D];吉林大学;2011年

8 于婧;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D];兰州大学;2011年

9 李千;自然·女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卓娅;元代女性墓志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8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98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0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