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堕落”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20-08-22 01:34
【摘要】: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十九世纪伟大的作家。他的名字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敬仰。这当然是与他别具一格的创作分不开的。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创作出一些具有复杂思想和性格的男主人公外,女主人公的形象在他笔下也与众不同。在俄罗斯十九世纪下半叶文学中备受瞩目的“堕落女性”这一主题在陀氏作品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他的作品《罪与罚》、《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相应地塑造出了妓女索尼娅、情妇纳斯塔西娅·菲利波夫娜和格鲁什卡这些堕落女性形象。透过对她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堕落女性的态度,其中有同情,有怜爱,有赞扬,也有惋惜。 本论文分为序言,第一、二、三、四章和结语,共六个部分。 序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其理论和实际意义等等。 第一章阐述“堕落女性”这一概念和女性问题产生的历史。第二章分析十九世纪女性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概述了十九世纪文学作品中的堕落女性形象。第三章分析陀氏作品《罪与罚》,《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堕落女性形象的共同特征。第四章对这三部作品中的堕落女性形象进行类型化分析。索尼娅是一个圣洁的女罪人形象;纳斯塔西娅·菲利波夫娜是一个受辱的,同时又是一个高傲的美女形象;格鲁什卡则是一个魔鬼和天使的结合体。 结语归纳全文。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5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生;“穿掘着灵魂的深处”——学习鲁迅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论札记[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年03期

2 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04期

3 曾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个性[J];阅读与写作;1997年04期

4 朱桂梅;;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性观[J];飞天;2010年24期

5 ;译后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Z1期

6 李火森;浅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特征[J];娄底师专学报;1986年01期

7 符玲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艺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8 李万春;;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中国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1期

9 张唯嘉;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偶合家庭[J];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01期

10 严莉群;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的思想比较[J];重庆工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凤林;;痛苦如何变成享受?——试论地下室人的意识学说[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2 徐巍;;中国当代小说中的复调创作[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张冰;;为什么对俄罗斯只能信仰?——从一首四行诗的阐释说起[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雷达;;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5 郭启宏;;日下退思录[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6 程根荣;;方苞“义法”与散文双璧[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冰;;从一首四行诗的阐释说起——为什幺说对俄罗斯只能信仰?[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田晓青;;十三路沿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9 郑体武;;新世纪《俄罗斯文学选读》教材的编写理念[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传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性[N];文艺报;2010年

2 湖南省长沙县人民法院 李少葵;初读《罪与罚》[N];人民法院报;2010年

3 记者 章红雨;陀思妥耶夫斯基六次讲座中译本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李保平;作家纪德景仰的作家[N];辽宁日报;2008年

5 陈郑双;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坏书评[N];中华新闻报;2005年

6 苏文 学者;经由第三只眼看俄罗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李正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N];学习时报;2006年

8 洪兆惠;直面自己的内心问题[N];辽宁日报;2007年

9 杨明明 李昕;伟大的审问者[N];吉林日报;2001年

10 学者 止庵;期待已久的两套书[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全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王志耕;宗教文化语境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3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1919-1949)[D];山东大学;2006年

4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5 耿海英;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梅颖;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晓s

本文编号:2800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00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6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