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通过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其爱情婚姻观的嬗变

发布时间:2020-10-09 06:44
   托马斯·哈代 (1840-1928) 是独特的。尽管他的职业生涯是从一名建筑师开始的,他却获得并保持了作为一名诗人和作家的双重声誉。虽然他在一个穷乡僻壤出生、成长,并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光,他的小说和诗歌却被全世界的人们所熟知和喜爱。年轻时的哈代想做一名牧师,然而当他去世时,他却以其宿命的观点和不可知论者的身份为人知晓。他曾渴望到一流的大学接受教育,尽管热望未果,现在他却成为被世人研究最多的作家之一。他把对古朴过去的怀旧情感与人世间的哲学观点相结合,从而展示给我们独特的洞察人性的眼光。他一生用了七十多年的时间撰写小说、诗歌,偶尔也创作一些戏剧,而他作品的产量之丰,质量之佳也为世人所侧目。 哈代如此独特,人们也倾向于用独特的方法来研究他。本文就试图从哈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角度着手。众所周知,哈代的小说多数是以悲剧收尾的,他又是位刻画女性人物的大师,因而他塑造的悲剧女性形象至今仍熠熠闪光,保持着长久的魅力。譬如,苔丝为家庭的责任而牺牲了终生的幸福,游苔莎为性格所牵累,淑为环境所逼迫。在现实的面前她们都曾挣扎着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惜,严酷的社会环境最终使她们的理想趋于破灭。而本文的主旨就是通过深入地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来进一步探讨哈代的爱情观和婚姻观的变迁。 绪论部分扼要介绍哈代爱情婚姻观的演变过程,并就此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即为什么要把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概括为一个模式,以及为什么要以女性形象为切入点研究哈代。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正文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一章通过对哈代笔下的女性形象特色的分析,最终把她们划分为三个类 别,即“灵性人物”、“肉性人物,,和“灵肉性人物”,并将这三种类型概括为一个模 式,命名为“激情的自然模式”,而这个模式又成为研究哈代的爱情婚姻观发生擅 变的参考。 第二章则探寻哈代爱情婚姻观发生擅变的轨迹。 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的创作中,哈代满怀对纯朴的农村生活的一腔热忱, 尽情歌颂了田园牧歌式的爱情。《远离尘嚣》描述的就是理想的威塞克斯爱情生 活。女主人公芭丝希芭一直在追求理想的爱情,但最终还是与一个并非真爱的男 性结合。芭丝希芭的尴尬处境恰恰表现了哈代在社会发展的现实面前的思想矛 盾。 70年代未至80年代中期,威塞克斯宗法制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 出出婚恋悲剧也在人生舞台上随之上演。作为一名严峻的现实主义作家,哈代毫 无粉饰地描绘出这些悲剧的必然性。《还乡》中的游苔莎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形象。 作为“灵肉性人物,,的代表,她对自由的都市生活的向往与自身的生活环境相抵触。 这正体现了哈代对传统宗法制社会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理解。 9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哈代意识到资本主义婚姻观已经从以 前的先进意识逐渐转化成落后的观念。在《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 哈代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造婚姻悲剧的罪恶,有力抨击了流行于当时的资本 主义婚姻观念,塑造了苔丝和淑这两个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大胆追求爱情婚姻 自由的叛逆女性形象。 第三章分析哈代爱情婚姻观发生擅变的原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基 准,本文总结出了两个方面:自然的原因和时代的原因。哈代对自然的热爱和天 性的敏感形成了自然原因,而英国社会的发展和动荡则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他观念 改变的外部因素。 结论部分以哈代作品模式化的倾向为重心,深入分析并加以总结。首先对“激 情的自然模式”在哈代观点变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作出结论,然后又把 哈代作品的悲剧风格从模式化的角度作了初步的探讨,从而为今后的继续研究提 了 供了一个参考方向。 关键词:哈代; 分类号:工561. 女性形象;爱情婚姻观;擅变;模式 074 之
【学位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I561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A Mode for Hardy's Female Figures
    Hardy's Evolutionary View and Female Figures
CHAPTER ONE THE NATURAL MODE OF PASSION OF FEMALE CHARACTERS
    The Soul Type Characters
    The Flesh Type Characters
    The Soul-Flesh Type Characters
CHAPTER TWO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ARDY'S VIEW ON LOVE AND MARRIAGE
    Songs for the Pastoral Love in Wessex
    Appreciation to the New Capitalism
    Opposition against the Decayed Capitalism
CHAPTER THREE HARDY'S CONCIOUSNESS OF TRAGEDY IS THE SOURCE OF HIS EVOLUTIONARY VIEW
    The Two factors of Hardy's Evolution
        I The Factor of Nature
        II The Factor of Time
     Love in Hardy' World
CONCLUSION
    Hardy's View of Tragedy
    The Three Sources of Hardy's Tragic Genre
        I. The Greek Tragedies
        II. The Bible
        III. Shakespeare's Dramas
BIBLIOGRAPHY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娟;;男性思维与女权意识的交融体——以哈代笔下的女性形象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8年08期

2 陈婕;;哈代的女性观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J];青春岁月;2011年22期

3 张凤香;郝亮;;天将降大任于哈代——承载文学史进程的标志[J];飞天;2009年24期

4 郭高萍;;边缘女性的悲歌——浅析托马斯·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丁世忠;;试析哈代小说的女性伦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6 朱彦;;从女性视角重新解读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徐江清;;中西哈代小说女性人物研究透视与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张志庆;中外哈代研究综述[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9 姜晓梅;论哈代小说的神话精神[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覃汉池;论《卡斯特桥市长》的认识价值及在哈代小说中的地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雅歌;;红尘中的诗性守望——论《谁带我回家》中的女性形象和诗情品格[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月亭;;《德伯家的苔丝》中叙述视野的由“小”变“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德福;;普列姆昌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4 汪介之;吴晓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5 李兢兢;;论林黛玉形象的文化意蕴[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林婉娇;;《暗夜行路》中的女性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卢丹;;畸形的表述——对媒体选美赛事报道的再解读[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8 田永红;;土家族傩坛中的女性形象[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刘国蓉;;简论辛词女性形象[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黄良奇;;从“主体虚位”到“符号异化”——论媒介在娱乐化场域中对女性形象的建构[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 洁;让女性形象在荧屏绽放真善美[N];中国艺术报;2006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周晔 林林;谁是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0年

3 温亚军 邓晖;教育题材中的女性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陆敏;浅谈媒体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及反思[N];中华新闻报;2007年

5 龚静;她们,“有意味的”世纪形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6 王世枚;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取向[N];中华新闻报;2004年

7 罗韵娟 谢钰婷;网络女性频道的内容分析与解读[N];中华新闻报;2007年

8 文红霞;徘徊在觉醒与迷惘之间[N];中国妇女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乔虹;中国女性形象教育工程第二阶段活动启动[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仁怀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祁小平;浅议电视节目在女性形象重构中的偏颇[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X;晚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传统再构[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小燕;中古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曾静;云南少数民族史诗歌谣中女性形象的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赵小青;东方影像中的女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6 蒋小平;晚明传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7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9 陈彩玲;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剧创作[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王明丽;中国现代文学生态主义叙事中的女性形象[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军芳;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美珍;女性的冲决樊篱[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遥;伦理困境与自由危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翔;通过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其爱情婚姻观的嬗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峤;从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角度论“翻译等值”[D];安徽大学;2004年

6 姚海燕;非自主的存在: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罗燕媚;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跨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8 艾洪磊;曹禺、易卜生戏剧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许黎丽;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济南大学;2010年

10 金润净;当代中国银幕中的女性形象与性观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33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33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f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