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基督教人文主义

发布时间:2020-10-17 02:50
   约翰?弥尔顿是英国文艺复兴末期的诗坛巨匠,其著作在英国文学、文化和自由思想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一页。他的代表作《失乐园》使他成为了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伟大文学家,同时这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自从出版之日起,评论家们就对这部著作开始了坚持不懈的争论和各种各样的解读。对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主题及潜在的各种思想的长时期以来的分歧也说明了弥尔顿思想的复杂性。弥尔顿生活在英国社会处于历史性变革、新旧思想激烈冲突、新旧势力斗争纷繁复杂、宗教改革和社会革命交织在一起的时代。同这个时代一样,弥尔顿的思想也极为复杂,很难一概而论。但就本质而言,由于他继承了犹太-基督教和古希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两大传统,基督教人文主义是他的思想核心。正如许多研究弥尔顿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弥尔顿不仅仅是一位人文主义者,还是一个基督人文主义者。 在对《失乐园》评论中,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其宗教观在人文主义方面的体现。基督教人文主义这一概念主要是由道格拉斯·布什提出,意在提供一种方式,处理基督教和人文主义融合性问题,而这种方式是弥尔顿和他的先辈们所津津乐道的。在对弥尔顿的一些散文作品(主要是《基督教教义》)以及他的代表作《失乐园》进行细读的基础上,本文旨在系统阐释弥尔顿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即基督自由和人类理性的基本观点。 柏拉图主义,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是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伊拉斯谟等基督教人文主义者通过对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基督教的综合继承,发展了基督教人文主义。十七世纪英国的剑桥柏拉图主义者们和弥尔顿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传统。通过这一系列的文艺复兴文化和思想发展的背景,本文阐述了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发展,意在澄清一些研究误区,即认为中世纪基督教和文艺复兴思想是针锋相对,水火不相容的,从而认识到弥尔顿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是人文主义和基督教两大传统的融合。 弥尔顿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可以说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关于人的自由意志的观点,同样这一观点具有深厚的基督教和人文主义的根源。在《基督教教义》一文中,弥尔顿阐述了他的基督自由观点,反映了他对自由意志的极大关注;对《失乐园》的讨论会让我们对弥尔顿的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弥尔顿认为,人在上帝理性之光和自由意志的指引下,拥有自己的理性和自由意志,因此,“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塑造出来的”。他建立了绝对理性,认为上帝理性是生活、秩序和公正等价值的最终来源和保证,而所有这些价值都通过上帝的理性之光体现在人身上。圣子是上帝之爱和理性的化身,同时也是赎罪者和唯一让人得到再生而通过的中介者。弥尔顿笃信人类理性,认为 WP=4 人是,也应该是自由的。强调人类理性和自由的同时,弥尔顿同时强调了人类的弱点和骄傲的危险性,正是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和野心毁灭了撒旦,但是,人利用理性和自由意志而得到再生,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乐园。 弥尔顿作为一个基督信徒,同时又是人文主义者,基督教教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对他而言,并无厉害冲突,二者是和谐共存的。《失乐园》中所表现出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正体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睿智和博大。
【学位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I561
【文章目录】: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Introduction
    0.1 A Critical Survey of Paradise Lost
    0.2 Thesis Statement
Chapter 1 An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 Humanism
    1.1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of Christian Humanism Renaissance
        1.1.1 Renaissance Humanism and Neoplatonism
        1.1.2 Christian Humanism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Chapter2 Free Will Study
    2.1 Augustine Root and Pelagianism
    2.2 Luther and Erasmus
    2.3 Milton’s Christian Liberty
Chapter 3 Milton’s Christian Humanism in Paradise Lost
    3.1 The Expression of Free Will in Paradise Lost
        3.1.1 God of Reason
        3.1.2 Son of Fraternity
        3.1.3 The Tragic Fall of Satan
        3.1.4 The Fortunate Fall of Adam
    3.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Falls
Conclusion
    0.1 Summary
    0.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rrent Study
    0.3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Study
    0.4 Possible Direc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Works Cited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康;;宗教对话探源:以基督教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王辉;;试析《在撒旦的阳光下》的宗教意识——以穆谢特和多尼桑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杨茂明;奥古斯丁关于罪恶的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倪正春;;德国农民战争条款与时代特点的悖论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彭小瑜;;教会法与基督教之爱——格兰西《教会法汇要》的启示[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6 王莉;;中西特技镜像创作观念比较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梁爽;;论中世纪异端与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8 赵敦华;大学的理念和科学民主的价值[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9 严家强;;和谐两个层面的递进关系——奥古斯丁宗教哲学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沧桑;2009年01期

10 沈雳;;沉溺与毁灭——聚斯金德《香水》解读[J];沧桑;201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晓佳;帝国秩序的重建[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康英;凯撒利亚的尤西比乌斯及其《基督教会史》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罗辉;西欧中世纪教会婚姻法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孙雯波;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李华;尼古拉·库萨的内在性思想[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天国的世俗关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阔;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识及其现代意义[D];江南大学;2010年

3 余雪玲;重返伊甸园[D];南昌大学;2010年

4 施志杨;政治笼罩下的宗教纷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丽芳;论圣·奥古斯丁的神学美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丹;论马克思“终极关怀”思想的实践论转向[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永婷;玩具娃娃与女孩之间教育关系的历时性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蕴;蒙田《随笔集》的政治哲学意蕴探微[D];河南大学;2011年

9 张倩倩;尼布尔神学人性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隋海玲;叔本华“意志”概念中的印度宗教与基督教因素及其两者之间的联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4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44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b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