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米格尔街》的飞散文化和叙事策略

发布时间:2020-10-19 07:17
   维.苏.奈保尔是一个典型的后殖民时代飞散作家。在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的十七个短篇故事中,都渗透着奈保尔的飞散写作情感。“飞散”(diaspora)是一个较新的思维范畴。在希腊文词源中它原指种子或花粉“散播开来”。现在这个词获得许多新意,包括跨民族性的文化、文化翻译、文化旅行、文化混合等内涵。随着“飞散”概念越来越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从“飞散”视角研究奈保尔作品《米格尔街》中的飞散写作和飞散文化,可以获得新的文学欣赏体验和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奈保尔在作品中强调特立尼达混合文化的跨民族、跨文化特征。他用灰谐、幽默、具有洞察力的叙事艺术,生动地刻画了生活在殖民统治下米格尔街人们的飞散状况。为此,他在1961年获得毛姆奖和赢得“街头生活作家”的声誉。 论文主要从飞散视角研究《米格尔街》的飞散文化和叙事策略。第一章探讨奈保尔成为一个飞散作家的原因及其飞散写作特征。他的多文化背景对他的思维和写作有很大影响,他超越单一身份、单一视角,坚持差异表述,在写作中采取跨民族、跨文化视角。第二章研究《米格尔街》的飞散文化。米格尔街人们来自不同的种族、民族、宗教、文化,在文化实践中形成了混合文化。但在殖民社会中,他们被边缘化。奈保尔在作品中描述了他们各种飞散情感,诸如“非家”幻觉、身份丧失、渴望认同或自我实现等。第三章探讨《米格尔街》的叙事策略。多旋律(主要是多声部)叙事艺术被用来并置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物以便更好地再现特立尼达混合文化特征。双重叙事视角,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互为补充生动地再现了米格尔街人们边缘生存悲喜状况。多重不定点作为主要事件,串起叙事,形象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反讽被用来讽刺殖民社会的政治、教育、宗教、文化以及展现人们的理想与实现,表面与实际的反差,产生强烈的悲喜剧效果。 从飞散视角研究奈保尔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街》,可以发现奈保尔采用跨民族、跨族裔思维,反对固化身份,提倡混合身份的跨文化、跨民族特征。特立尼达在跨民族、跨种族文化实践中形成的混合文化,具有丰富的飞散性。奈保尔对生活在米格尔街的人们采取客观的态度,既有同情,又有反讽,并不把他们浪漫化。用飞散视角研究特立尼达文化和历史,可以接触更深层的精神活动,米格尔街人们具有“非家”幻觉、渴望认同、身份模糊或丧失等飞散情感。在殖民统治下,他们被边缘化,但他们在这些悲情的飞散经历中,坚持差异表述,向中心挑战。奈保尔描述他们被边缘化的状况,向我们展示被压抑的真实历史,开始解构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中心表述,寻求历史变迁中形成的混合文化。从飞散视角研究《米格尔街》,可以体会到奈保尔跨民族、跨种族美学和文化判断的力量。通过对《米格尔街》多旋律(主要是多声部)、双重视角、多重不定点、反讽等叙事策略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入研究奈保尔的其他作品。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I561.074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Naipaul:A Diasporic Writer
    1.1 Multicultural Influence
    1.2 Diasporic Writing
Chapter Two Diasporic Culture in Miguel Street
    2.1 Cultural Hybridity
    2.2 Marginal Existence
    2.3 Diasporic Forms
Chapter Three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Miguel Street
    3.1 Polyrhythm
    3.2 Double Perspectives
    3.3 Places of Indeterminacy
    3.4 Iron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静;;“写作距离”的远近与作家的立场——V.S.奈保尔作品分析[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2 夏丽芬;;论《米格尔大街》的自然主义倾向[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李岩;;非“东方主义”的印度人的编年史——评奈保尔的《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陈和莹;;浅析《米格尔街》中边缘化的表现及原因[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5 王菲菲;;解读《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中“自由”的含义[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孔亚雷;;死比爱更冷[J];西湖;2011年08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7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王旭峰;解放政治与后殖民文学[D];南开大学;2009年

9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艳;《米格尔街》的飞散文化和叙事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韦文华;论奈保尔文学作品的文化根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魏艳峰;无法化约的特立尼达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危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6 陈玲;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8 杜玮;奈保尔小说《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和《河湾》中的身份危机[D];兰州大学;2010年

9 单珊;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杨文欢;西印度文学双子星[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6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46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3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