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犍陀罗雕刻艺术与民间文学关系例考

发布时间:2020-10-24 16:17
   19世纪中叶,犍陀罗雕刻艺术的考古发现震撼了国际学术界。一百多年来,以印度、巴基斯坦、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为主的考古队在犍陀罗地区陆续挖掘出大量雕刻作品。这些雕刻作品大多制作于公元1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有许多是以当时流行的民间故事为表现题材,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印度民间文学的重要素材。印度古代民间文学的文字文本相对缺失,口传文本纷繁芜杂,相比之下,雕刻文本显得可靠可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多从考古学、美术学和宗教造像学等角度研究犍陀罗雕刻艺术,忽视犍陀罗雕刻艺术本身所传递的民间文学信息及其在特定文化语境中所具有的文学功能。本文将犍陀罗雕刻艺术视为民间文学研究的有效文本,以图像学、叙事学和传播学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力图在图文互证中厘清犍陀罗雕刻艺术和民间文学的内在关系,确立犍陀罗雕刻艺术在印度文化语境中所特有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 犍陀罗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民间流存的故事以印度民间故事为主,杂糅波斯和希腊等外来故事。犍陀罗出土的故事雕刻主要包括两类:一为石雕圆盘,一为附属于建筑物的叙事性雕刻。前者主要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后者主要取材于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本文绪论评述了一百多年来犍陀罗艺术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阐述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五章,分别从文学传统、文学内涵、叙事主体、叙事策略和艺术形象五个方面对犍陀罗雕刻艺术进行整体性研究。第一章从历史之维宏观阐述犍陀罗地区的民间文学传统,剖析形成犍陀罗民间文学多元特征的原因。第二章从文学之维微观剖析石雕圆盘、本生雕刻和佛传雕刻所表现的文学主题。第三章从叙事主体之维论述讲唱艺人、雕刻艺人和艺术赞助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民间故事创作和传播的影响。第四章从叙事媒介之维论述犍陀罗雕刻艺术和民间文学在故事生成上所采取的叙事策略,阐释雕刻文本和文字文本在叙事层次、叙事顺序和叙事聚焦等方面的差异。第五章从传播之维阐述艺术形象之于民间文学传播的意义,以佛陀、蛇神、夜叉神、金刚杵、转轮等艺术形象详尽剖析犍陀罗雕刻艺术传播民间文学的机制。 犍陀罗雕刻艺术与民间文学存在同构互补的关系,雕刻保存了古代民间故事的基本内容,而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为解读雕刻提供可资参考的故事细节。犍陀罗雕刻艺术与民间文学关系的考证,无疑拓展了古代印度民间文学的研究维度。
【学位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J305;I351.077
【部分图文】:

兰艺,残片,博物馆,美国


事在犍陀罗地区的传播至少可追溯到印度列国时Prakash)在《古代旁遮普地区的政治和社会运动》一意义在于其首府呾叉始罗发展成为学习和教育的“在佛陀时代,摩揭陀国(Magadha)的求学者不叉始罗的学校和大学求学。从巴利语文献可知,)王子和来自王舍城(Rājag iha)、迦尸国(Kā ī)、(Se his)都来到呾叉始罗学习吠陀经典。”5923 世纪的两块浮雕残片(图 1),“刻画着《薄伽梵往 章的两个经典情节:黑天(K a)大战刚沙派来u ak)和昌纳尔(Chā ur)”60。这说明《往世书3 世纪就已在犍陀罗民间流传。

《罗摩衍那》,残片,博物馆


而后向人乞讨。有人因为悭吝,既不舍弃他们的财产,又不能正当地他们的财产,已经失去种种愉快,正刺痛着他们的心。犹如贪婪者不断地将有谷物堆放在谷仓而饥馑发生时全被焚为灰烬一样,穷人的命运啊!那些不受或分配(自己财富)的富人的命运呀!”“据英国语言学家巴罗考证,这学残片的第 2 段出自《摩诃婆罗多》浦那版第 36~44 颂。”63另一部史诗《衍那》的故事也在犍陀罗民间流传。20 世纪初出土的一块石阶雕刻(图 2),性叙事方式刻画一男子射鹿的情景。英国学者 W.兹渥夫认为这块石雕约产生元 1 世纪,“再现了《罗摩衍那》第 3 篇第 42~51 章的两个情节”64。画面最已残缺,从右至左表现的是悉多和神鹰阇吒优私(Ja āyus);罗摩拉弓射击化金色鹿的摩哩遮(Mārīca);罗摩进入净修林;罗波那(Rāva a)变成出家人子走近悉多,企图诱拐悉多;悉多以礼相待,向他讲述自己的身世。

阿波罗,美国,艺术博物馆


阿波罗和达佛涅,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No.1987.142.3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少容;;宝玉与佛陀[J];红楼梦学刊;2006年02期

2 房放;;自寻烦恼[J];国学;2008年02期

3 ;禅语故事[J];国学;2009年07期

4 吴焯;;僧迦佛陀、吉底、俱摩罗菩提史料辩证[J];南亚研究;1987年04期

5 杨莲;试论佛陀崇拜中的审美因素[J];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6 净因;;南传佛诞节—维莎节[J];法音;1991年03期

7 净慧;;赵州祖庭庚午年腊八法会瑞应纪实[J];法音;1991年03期

8 赵桐;妇女在佛教中的地位[J];法音;1995年07期

9 恭融;慈悲教义与人类和平[J];法音;2003年09期

10 魏巧荣;李艳敏;;非佛非耶 亦佛亦耶——探源老舍先生的精神追求[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枫;犍陀罗雕刻艺术与民间文学关系例考[D];北京大学;2012年

2 释永仁(Rev, Kanattegoda Saddharatana Thero);佛陀的教学方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赵玲;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4 汪隽;列斯科夫的创作与民间文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王文参;五四新文学的民间文学资源[D];兰州大学;2006年

6 詹志和;佛陀与维纳斯之约——近代佛学与近代美学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荆亚玲;中古汉译佛典文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周忠元;论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姚涵;从“半侬”到“半农”[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刘波;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的嬗变[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相磊;佛陀缘起思想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加太;论安多拉伊的发展及其特点[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苏秀玲;广西贺州客家鸡歌调查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丽丹;学习与借鉴,创新与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珍措;论《大藏经》中佛陀本生的特点[D];西藏大学;2011年

6 刘玉婷;比较文化视野下的动画片与民间文学[D];山西大学;2007年

7 马涛;托尼·莫里森小说的互文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顾杨;张飞形象的演变[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裴亚兰;保安族民间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庞瑞;《圣经》的民间文学特征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46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546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e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