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慕克小说中的文明冲突与对话
发布时间:2020-10-28 14:39
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所呈现的是大部分中国读者不为熟知的伊斯兰世界。因为宗教和相对封闭等一些原因而产生的隔阂使我们对这个世界不甚了解。幸运的是,帕慕克及其作品的出现为我们敲开了“冰山的一角”。 国内对帕慕克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停留在起步阶段,而国外已经日渐成熟。基于这些基础,本文初步探讨了作家帕慕克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土耳其这个群体的一员在文明转型期所呈现出的新特征。而且,本文对帕慕克的代表作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进行了有力地分析。从而证明了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文明的冲突与差异、和谐与共融。作家以这种文明混杂性的形式探索着不同文明间“对话”的新途径。本文力求从这个角度,系统地展示作家帕慕克和他的作品中的多元文明世界。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374.07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帕慕克概述
第一节 帕慕克的生平
第二节 帕慕克与诺贝尔文学奖
第三节 帕慕克的意识形态立场
第四节 帕慕克代表作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帕慕克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文明冲突下的土耳其
第二节 文明冲突下的帕慕克
第三节 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情节与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帕慕克作品中的文明冲突与对话
第一节《新人生》:寻梦之旅的幻灭
一、《新人生》的“三世说”
二、《新人生》与西方经典
1、《新人生》与《福音书》
2、帕慕克与但丁
第二节《我的名字叫红》:细密画的“谋杀”与“复兴”
一、《红》中的绘画隐喻
二、《红》的独特叙事艺术
1、多角度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
2、《红》和《追忆似水年华》的多声部叙事比较
第三节 《雪》:“舞台”冲突的高潮
一、《雪》中的土耳其
二、《雪》中的“舞台”
1、“舞台”的“艺术效果”
2、卡的中间人特征
3、小说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0224
【学位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374.07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帕慕克概述
第一节 帕慕克的生平
第二节 帕慕克与诺贝尔文学奖
第三节 帕慕克的意识形态立场
第四节 帕慕克代表作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帕慕克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文明冲突下的土耳其
第二节 文明冲突下的帕慕克
第三节 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情节与视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帕慕克作品中的文明冲突与对话
第一节《新人生》:寻梦之旅的幻灭
一、《新人生》的“三世说”
二、《新人生》与西方经典
1、《新人生》与《福音书》
2、帕慕克与但丁
第二节《我的名字叫红》:细密画的“谋杀”与“复兴”
一、《红》中的绘画隐喻
二、《红》的独特叙事艺术
1、多角度的第一人称视角叙事
2、《红》和《追忆似水年华》的多声部叙事比较
第三节 《雪》:“舞台”冲突的高潮
一、《雪》中的土耳其
二、《雪》中的“舞台”
1、“舞台”的“艺术效果”
2、卡的中间人特征
3、小说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仇红;;尊重传统文化 吸收西方精华——帕慕克笔下的土耳其当代文化发展观[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董婧;自我回归的寓言[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晓娟;帕慕克家族小说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3 陈丽青;分裂·冲突·迷惘[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4 窦波;奥尔罕的钟摆[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0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60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