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我弥留之际》中的荒原主义

发布时间:2020-11-04 00:59
   《荒原》(The Waste Land,1922)是英国现代派诗歌大师T. S.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 的划时代杰作。“荒原”已成为一个文学批评的符号,被许多评论家用于概括现代派和后现代派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所传达出的现代人的危机感、破碎感、幻灭感、绝望感及其对荒谬至极的社会的批判意识。本论文认为,西方文学的长河也是一条人类心灵的河流,在它众多的支流中,有一支不容忽略——善良与邪恶的较量、希望与幻灭的抗衡、生命与死亡的争夺。当一切努力都宣告失败后,人意识到自己的脆弱,产生一种宿命感,绝望感。这一主题可以追溯到哈代和莎士比亚的悲剧,甚至还能够在古希腊神话和旧约全书的故事中找到鲜活的范例。本文将这一文学传统概括为“荒原主义(wastelandism),”并将它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符号,在充分吸取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知识背景下,对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的小说《我弥留之际》(As I Lay Dying,1929)中的荒原人(wastelanders) 的生存状态进行系统的研究。 本文用五个部分来探讨这一主题。 引言部分简述《荒原》的主题,将威廉? 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和T. S. 艾略特的《荒原》稍作对比,对“荒原主义”进行界定和说明,提出本文的写作目的及论点。 第一章概述美国内战对南方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影响。福克纳正是从南方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和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因而创造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作为一个现代派作家,他所描写的南方社会和南方人的生活又表现和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普遍意义。
【学位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I561.072
【文章目录】:
Introduction
Chapter I Literary and Cultural Context
    1. The Impact of the Civil War: the Southerners, a Colonial People
        1.1 “The South, the Nation’s No. 1 Economic Problem”
        1.2 Sectionalism
    2. The Embrace of Modernism: a New Era
Chapter II Yoknapatawpha, a Faulknerian Waste Land
    1. Fragmentation and Multi-voices
    2. Yoknapatawpha: a Waste Land
    3. Wastelanders in Yoknapatawpha
        3.1 Hearts of Loneliness
            3.1.1 Anse and Addie: Rootless Parents
            3.1.2 Darl, Dewey Dell and Vardaman: Motherless Children
            3.1.3 Cash and Jewel: Emotional Paralysis
        3.2 Hearts of Darkness
            3.2.1 Sadism and Meanness
            3.2.2 Selfishness and inhumanity
            3.2.3 Betrayal and Revenge-a Greek Tragedy
Chapter III The Death of All
    1. The Death of Individuals
    2. The Death of Conventions
    3. The Death of God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亚岚;福克纳与“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李河发;自由主题在兰·斯顿·休斯诗中的体现及其对后人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叶超;注定的悲剧——《厄舍府的倒塌》罗德里克·厄舍精神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吴桂霞;论《荒原》的主题表现手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汪艾文;从人物形象看《太阳照样升起》主题的揭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洪流;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悲剧意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吴桂霞;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戏剧冲突[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荆兴梅;;《飘》中反讽的解构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王平;;《白鲸》主题意义的三种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瑞华;美国20世纪的清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红艳;格特鲁德·斯泰因语言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影响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王素青;加里·斯奈德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与人类的生态哲学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高迪迪;家族伦理与丛林生存法则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翔;绽放在哥特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论弗兰纳里·奥康纳小说的哥特艺术[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袁霞;《紫色》中的妇女主义生存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裴素华;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中的困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慧;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的女性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孙树苹;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倩;另一个“哈姆雷特”[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万冰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房子意象的隐喻意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69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69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9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