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宠儿》双重主题意义的叙事学解读

发布时间:2020-11-12 07:21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乃至世界文学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于1993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当今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作家和第二位美国女作家。其代表作《宠儿》是她的第五部长篇小说。该书1987年9月一经问世,立即轰动美国文坛,并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二十多年以来,批评家已从多个角度对《宠儿》进行了研究。大多数批评家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等角度解读小说,关注小说中出现的种族问题,女权问题,以及政治问题。事实上,《宠儿》独特的叙事技巧深刻的揭示了该小说隐含的主题意义。然而国内外对其进行详细研究的论文尚不多。本论文依据叙事学理论,对《宠儿》中的叙事时间以及聚焦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目的在于探索隐含在文本中的双重主题意义:奴隶制对黑人精神世界的摧残以及黑人奴隶挣脱过去期待未来的决心。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 引论部分对莫里森及其作品《宠儿》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概述了该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了写作的方便,对法国理论家杰拉尔·热奈特和里门·凯南的有关叙事理论也做了简要介绍。 论文第一章从时间顺序、时间距离和时间频率三方面对《宠儿》的叙事时间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文本中非线性的叙事和时间界限的模糊性;指出了这些技巧在主题揭示上面的意义。《宠儿》中的叙事时间赋予了历史不同的意义:叙事时间顺序的颠倒深化了黑人奴隶心灵的创伤,时间距离折射了黑奴的生存状况以及深埋心中的梦想,时间频率揭示了黑奴问题的本质。 第二章着重分析了小说的零聚焦、外聚焦和内聚焦,以及聚焦变化的意义和对主题意义揭示的作用:不同的聚焦方式整合了叙事情节,使得叙事客观、生动、全面,并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 通过从叙事时间和聚焦两方面对《宠儿》中的叙事策略做详细的分析,本文认为:《宠儿》是一部非常特殊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各种叙事策略的应用,展现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令读者情不自禁进入小说人物的世界,深切体会小说中蕴含的双重主题意义───奴隶制度对黑人奴隶的精神摧残以及黑人奴隶团结起来摆脱噩梦期待未来的决心。
【学位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712.07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1.1 Toni Morrison and her Beloved
    1.2 Literature Review
    1.3 The Significance and Approach of the Study
2 Narrative Time of Beloved: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History Endowed by Time
    2.1 Oder: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2.2 Duration: the Reality and the Dream
        2.2.1 Summary: To Bury the Character’s Past
        2.2.2 Scene: To Reveal the Character’s Emotion
        2.2.3 Pause: To Evoke the Character’s Spirit
        2.2.4 Ellipsis: To Present the Character’s Eagerness
    2.3 Frequency: the Phenomenon and the Essence
        2.3.1 Repeating Narrative: To Deepen the Character’s Pain
        2.3.2 Iterative Narrative: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s Mind
3 The Focalization of Beloved:Plot Integrity of the Story Entrusted by Focalization
    3.1 Zero Focalization: Just and Objective Narration
    3.2 External Focalization: Vivid and Suspenseful Narration
    3.3 Internal Focalization: Inter and Multi-layer’s Narration
        3.3.1 Fixed Internal Focalization: to Dissect the Characters’Mind
        3.3.2 Multiple Internal Focalizations: to Restore the Truth of Event
4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江守义;;论唐传奇内容模式的逻辑序列——唐传奇的叙事逻辑之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汪桂芬;谈小说翻译者关注叙述视角的必要性——兼评海明威的叙述艺术及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陈琳;;原文聚焦与译文选词——《红楼梦》文学翻译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王玉明,冯晓英;叙述视角的选择与文体效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黄盛;蔡荣寿;;《蝴蝶君》对性别和种族的解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吴文安;字面义和隐含义的翻译——《红楼梦》英译文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胡织女;;失衡突出与小说的主题关联性——《雨中的猫》之文体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胡爱华;《一小时的故事》的叙事技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娜;“参与”与“超然”: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思明;《赎罪》叙事视角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佳;欧·亨利三篇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庆;一项关于隐性文体知识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0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880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0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