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庞德《回击》中隐喻意象的合成空间阐释

发布时间:2022-01-10 19:39
  艾兹拉·庞德,意象派诗人的杰出代表,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集《回击》着重强调了意象的表现,是意象派诗作的巨作。庞德运用不同类型的意象组合,尤其是隐喻意象的组合,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创作诗歌。因此研究隐喻意象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庞德的诗歌。意象是感觉体验的言语表述,在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创作的一个主要手段就是隐喻的运用。隐喻在诗歌中随处可见,因为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认知模式。隐喻就是一种“小型诗歌”。所以研究隐喻意象是研究隐喻和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当前对于庞德诗歌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翻译和诗歌文学研究,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诗歌意象形成和区别的内在语言机制。本文尝试使用合成空间理论来研究庞德诗歌《回击》中的隐喻意象。首先讨论单隐喻意象。单隐喻意象分为两类:固化隐喻意象和非固化隐喻意象。研究发现固化隐喻意象是非固化隐喻意象的基础。但是非固化隐喻意象更能产生诗学效果。随后文章又讨论了复合隐喻意象。按照意象的组合方式,分为:并置式,并列式,辐射式和跳跃式。不同的概念合成产生了不同的诗学效果。按照合成空间的优化原则,每种意象组合都进行了详细研究... 

【文章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Them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
    1.2 Ezra Pound and His Imagism
    1.3 Pound's Ripostes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Theoretical Background
    2.1 Blended Space Theory
    2.2 Optimality Principles of Blended Space Theory
    2.3 Metaphor and Image
Chapter 3 Blended Space Approach to Single Images
    3.1 Images with Conventionalized Metaphor
    3.2 Images with Non-conventionalized Metaphor
    3.3 Summary
Chapter 4 Blended Space Approach to Compound Images
    4.1 Images of Superposition
    4.2 Images of Juxtaposition
    4.3 Images of Radiation
    4.4 Images of Leap
    4.5 Summary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Acknowledgements
Bibliography
Articles Published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喻产生的符号学分析及认知机制[J]. 陆国君.  外语学刊. 2007(01)
[2]中英诗歌视觉意象的美学解读[J]. 谢艳明.  外国语言文学. 2006(01)
[3]试析庞德英译中国古诗的忠实性与等效性[J]. 魏望东.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10)
[4]意象的中西合奏与变奏——庞德意象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差异研究[J]. 罗朗.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5)
[5]庞德的“地铁车站”:意象主义的终点——兼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J]. 白劲鹏.  外国文学研究. 2003(06)
[6]诗歌中虚拟空间的认知作用和语用功能[J]. 张东升.  外语教学. 2003(06)
[7]从《长干行》看庞德英译汉诗的意象派风格[J]. 党明虎.  外语教学. 2003(05)
[8]庞德的意象论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J]. 何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9]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 汪少华.  当代语言学. 2002(02)
[10]隐喻系统的整合翻译[J]. 王斌.  中国翻译. 2002(02)



本文编号:3581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581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5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