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伊格尔顿悲剧理论中的伦理意识

发布时间:2017-07-19 05:19

  本文关键词:论伊格尔顿悲剧理论中的伦理意识


  更多相关文章: 伊格尔顿 悲剧理论 伦理意识


【摘要】: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社会中,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伦理与道德问题似乎成了一个集中表现出来的空场。在传统伦理与后伦理思想间重新寻求平衡点的努力尝试中,伊格尔顿从悲剧的角度找到表征和研究现代伦理思想的新形式。文章通过对悲剧的伦理之维以及伦理的悲剧之维的细致考察,以及对伊格尔顿悲剧理论中所呈现出来的伦理意识的梳理和分析,不仅为伦理研究提供了一条唯物主义的重要研究路径,同时对于我们结合后现代伦理时代的伦理话语,思考将来的伦理走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作者单位】: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关键词】伊格尔顿 悲剧理论 伦理意识
【基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与现代性研究”(13BZW001)
【分类号】:B82-0;I106.3
【正文快照】: 在《后现代道德》引言中,鲍曼这样写道:“当今,生活快速变化。生活使所有的道德化为乌有。”[1](引言)由于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社会中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盛行,伦理与道德问题似乎成了一个集中表现出来的空场。怎样在传统伦理与后伦理思想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就成了西方理论界和伦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杰;;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新起点[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春燕;;生活审美化时代的艺术危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钟名诚;;中西交融的散文艺术观——朱光潜的散文思想与创作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雪文;趋于人生的艺术,趋于艺术的人生——谈朱光潜的散文观与散文创作[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郭世轩;;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陈琰;;桐城派文论对朱光潜的影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薛磊;;论书评写作的公正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7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杜蕾;;“译”犹未尽——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钟名诚;;论朱光潜美学思想改造的三个层面[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研;论人物的病态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常春;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肖劲舟;马克思和谐理论视角下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易显;侵权责任的法哲学基础[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徐盼;霍布斯的法律观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纲纪;;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幻象与真实——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幻象》[J];南方文坛;2001年06期

2 陈明华;浅析伊格尔顿的文艺价值观[J];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约翰·杜普雷;苏东晓;;评特里·伊格尔顿的《再论基础与上层建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2年00期

4 唐岫敏;悲剧与现代社会——读伊格尔顿新著《甜蜜的暴力》[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5 金元浦;最近我看的书[J];中关村;2004年06期

6 王杰;徐方赋;;“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J];文艺研究;2008年12期

7 尤娟;;伊格尔顿在后现代时代的文化批判[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尹庆红;;“理论之后”的理论——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刘欣;;方法与洞见——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特征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王龙辉;;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批评的确立——论《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译 黎文;伊格尔顿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N];文汇报;2012年

2 编译 黎文;特里·伊格尔顿谈文学[N];文汇报;2013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姜华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21世纪仍然在场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9 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文化的分裂与整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李君如;为什么要重新讨论马克思“是对的”?[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晓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尤娟;伊格尔顿文化哲学思想的社会批判意义[D];山西大学;2008年

3 文剑;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D];西北大学;2009年

4 李丽杰;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帅;伊格尔顿“重建身体话语”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6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9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10 夏露;中文视野下的伊格尔顿[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13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613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2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