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塞泽尔的诗歌创作

发布时间:2017-07-31 04:00

  本文关键词:论塞泽尔的诗歌创作


  更多相关文章: 塞泽尔 诗歌 黑人性 法国


【摘要】:塞泽尔的诗歌创作围绕着"黑人性"展开,诗歌的内容是阐述其思想,创作的目的是以此实现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回归。在诗学上,他追随波德莱尔、兰波,从"恶"中挖掘美,以"我"来表现更为强大的"另一个"。表现手法上,他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诗句不连贯,甚至没有逻辑。然而在非洲达姆鼓的节奏下,记忆再现、直抒胸臆、内心暗示、诡秘意象,似乎一切都缘于生命的原始律动。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塞泽尔 诗歌 黑人性 法国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经典法国文学史翻译工程”(12&ZD171)
【分类号】:I565.072
【正文快照】: 艾梅·塞泽尔(AiméCésaire,1913-2008)担任马提尼克首府法兰西堡市市长56年,担任法国国会议员48年,但他不是以政治领袖,而是作为“黑人性”思想的奠基人和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影响着他的时代。米兰·昆德拉称塞泽尔“是伟大的创始者:马提尼克政治的创始者……马提尼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光荣;诗歌翻译的三维审视——李恒基译《湖》评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李小芳;卞亦;;最绝望的歌是最优美的歌——纪念法国杰出浪漫主义诗人缪塞逝世150周年[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李婷婷;;法国19世纪“诗人之王”——纪念法国著名象征派诗人马拉美逝世110周年[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刘园;;疯子诗人的梦幻与现实——纪念法国著名诗人奈瓦尔诞辰200周年[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王珂;论外国散文诗的文体生成及对中国新诗文体建设的影响[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刘茜;阎保平;;马拉美《一个牧神的午后》的“灵境”解读[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冯光荣;拉马丁的湖之恋[J];法国研究;2005年01期

8 沈德玮;;“中世纪”的“私人性”——弗朗索瓦·维庸与白居易妓女题材诗歌比较[J];法国研究;2010年04期

9 夏彦国;;论诗歌翻译的语言——再译“米拉波桥”[J];法语学习;2007年06期

10 王永康;;人生苦旅与文学经典——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名家探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珂;;浪漫主义诗歌对新诗诗人及新诗诗体的影响[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绪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3 刘金华;神韵说与纯诗论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杨延超;作品精神权利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庄刚琴;由否定性到不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郑体武;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丰慧;叶芝诗歌对象征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培林;[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肖海珍;戴望舒的诗歌翻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广平;世纪末的唯美主义狂[D];湘潭大学;2003年

5 马嘉;穿越历史时空的诗性智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之薇;论埃德加·爱伦·坡诗歌中的象征主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冯伟;中世纪骑士爱情观及其价值指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唐慧丽;论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对卞之琳早期诗歌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肖开莲;传统的“现存”:从性灵诗学到五四新诗[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康;论中世纪法、俄两国英雄史诗中的英雄形象[D];湘潭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厚梅;;德鲁尼娜和她的诗歌创作[J];俄罗斯文艺;1986年02期

2 吴笛;诗中的自我 心灵的轨迹——评哈代和劳伦斯的诗歌创作[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2期

3 阎保平;;月亮阴晴圆缺之迷——浅谈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心态[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4 赵忠山;;诗歌的模糊魅力及其手法[J];写作;2002年01期

5 王明琦;人生·路·诗歌——勃洛克的生活与创作[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金文宁;;私人与公众的歌者——爱尔兰诗人伊根作品赏析[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7 户思社;;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思与辩[J];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8 蒋华锋;;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看《没有走的路》[J];作家;2008年20期

9 汪霞;;论阿米里·巴拉卡诗歌中的黑人民族意识[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0 张广奎;闫一炜;;中西诗歌情感之美学比较[J];社会科学家;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德和;;从诗味的产生谈诗歌分行[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思想之狐”的认知语言学分析——兼论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区抴;李子丹;;泰德·休斯诗歌中的道家思想倾向[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斯·玛尔科娃;姜铮;;《女神》与外国诗歌[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6 卞亦;梁李;邹燕;;法国诗人与中国[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7 王照岩;;画在诗中,意在画外:济慈诗画观与实践——以《秋颂为例》[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陈小艳;;透视垮掉派诗人——艾伦·金斯伯格[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炼;;因为“深”,于是“新”——中日诗人对话的启示[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10 薛鸿梅;;白朗宁夫妇与伦理道德[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海东;原本的正是最大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教授 覃新菊;生态穿越天空 诗歌清远相会[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陈小艳邋何朝辉;华兹华斯与杜甫:浪漫与现实之间遥远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孙甘露;流浪或者在路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5 钟鑫;中美共推华裔少女动漫小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北塔;英国诗歌翻译的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董培伦;俄罗斯诗歌是我诗海航行的导航灯[N];文艺报;2006年

8 康慨;法国大诗人博纳富瓦获卡夫卡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刘晖;疑难的命运之雪[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李嘉娜;手推车辙下看中西诗人的爱国情怀[N];中华读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弦;和谐与秩序的诗化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郑美京;李庸岳文学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3 叶蔚芳;华兹华斯诗歌中原初创伤的剖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瓦库迪;中国与斯里兰卡爱情诗歌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邹志远;李w_光文学批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权美花;高峰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张亘;马拉美作品中的“否定观”[D];武汉大学;2005年

8 荣洁;茨维塔耶娃创作的主题和诗学特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王改娣;诗人不幸诗之幸:约翰·邓恩与王维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10 张广奎;人民诗人卡尔·桑伯格[D];中山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菲;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隐喻的认知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金洁;阿赫玛托娃诗歌中的东正教思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晓园;论W.H.奥登与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合”与“分”[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瑾;侨民文学大放异彩,,诗歌王子独领风骚[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孟庆媛;阿赫玛托娃诗歌艺术解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勋;弥尔顿的诗学理想[D];西南大学;2009年

7 康栋;论涅斯梅洛夫的诗歌创作[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8 谷宏媛;论维克多里娅·扬科夫斯卡娅的诗歌创作[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9 赵婷;别列列申在中国的诗歌创作[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10 乌哲斯古楞;解析洛林·汉斯贝利《阳关下的葡萄干》中的黑人性[D];内蒙古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97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597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8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