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福克纳《去吧,摩西》账本叙事的史笔诗心

发布时间:2017-08-02 07:30

  本文关键词:福克纳《去吧,摩西》账本叙事的史笔诗心


  更多相关文章: 福克纳 去吧 摩西 账本叙事 逸闻主义


【摘要】:《去吧,摩西》借助账本叙事的亦文亦史性、逸闻主义的小叙事策略,以及"真实"触媒和反历史的双重功能,剖析麦卡斯林家族三角同性恋和三角血亲乱伦的罪恶本质,揭示在种族关系和血缘伦理的剧烈撞击下南方贵族大家庭走向衰落的深层原因,彰显南方种植园家族罗曼司和奴隶制堂皇叙事背后的社会能量流通与协商共谋关系。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福克纳 去吧 摩西 账本叙事 逸闻主义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福克纳家族叙述与新时期中国家族小说比较研究”(12BWW0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当代美国南方文学主题研究”(10YJA752008)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重点培育项目“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文学研究”(12LZUJBWZP004)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0.引言“账本叙事”(ledger narration)是福克纳《去吧,摩西》(Go Down,Moses)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亦文亦史的账本叙事,追溯南方典型没落贵族大家族的隐秘历史,使小事微言、野史逸闻浮出“大历史”的地表,重新检视和盘诘美国南方的庄园经济和奴隶制,对南方的家族罗曼司、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振武;;《熊》的创作范式及福克纳对人类的焦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程小平;;论江西诗学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矛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王丽;;从王维苏轼山水诗看“唐诗”“宋诗”的美学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盖光;;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陈育德;灵心妙悟 感而遂通──论艺术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方维保;浮游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叙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方维保;;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从碎片呈现到系统整合——评谢昭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张勇;;寒山的论诗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锐;;关于浙东学派与浙江精神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玉伟;;历史的想象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长征”书写[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胡范铸;;钱锺书中西文化交流思想论略[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7 刘克敌;;晚年林纾与新文学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8 张培锋;;诗与修道——论佛教对中唐以后中国诗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9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10 董希文;;深描与诊断:解释人类学之于文学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9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淑梅;关注人类命运的大师──“回放”小说巨人威廉·福克纳[J];理论观察;1998年02期

2 顾胜;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熊》的综合文体风格[J];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03期

3 孔耕蕻;法国贵族衰亡的挽歌与美国南方望族毁灭的恋歌——福克纳与巴尔扎克艺术世界鸟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4 肖明翰;巴金与福克纳的家庭小说比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5 于洪英;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6 周黎平;心系南方 情恋南方──读《喧哗与骚动》话福克纳南方情结[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郑咏梅,艾格平;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看福克纳的写作风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8 管建明;福克纳叙事艺术中的时间和空间形式[J];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9 刘m 波;福克纳的遗作《南方之子》[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1期

10 刘平;浅析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J];理论界;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慧仁;;自然:内心的需要——福克纳超越时代的自然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赵文书;;种族主义的余辉——简评福克纳的《夕阳》[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4 徐青;;福克纳:一个现代乡土作家[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李玉颖;;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初探——析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6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小慧;;试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蕾;;浅析《喧嚣与骚动》中的白痴班吉[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2 何朝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及其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王胡;菲利普·罗斯三赢笔会/福克纳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邱华栋;挤出南方土地的脓[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尚东;美作家罗斯三连冠福克纳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书评人 徐则臣;福克纳的遗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胡;厄普代克旧作获福克纳奖[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李霆鸣;穿裙子的福克纳[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陶洁;作家的名字与经济价值[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陈慧莲;观察乌鸦的又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鲁宁;历史语境与文本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朱振武;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心理美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李萌羽;全球化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代晓丽;福克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叙事修辞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谌晓明;符指、播散与颠覆:福克纳的“斯诺普斯三部曲”之解构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葛纪红;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话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胜忠;无尽的求索和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谢雪梅;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分形[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莹;来自南方腹地的悠远根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兆撰;论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青岛大学;2010年

3 李里;历史文化冲突下的生存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故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健X;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5 袁秀萍;论福克纳作品主题和风格的普适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曹梦月;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视角下的《村子》[D];安徽大学;2010年

7 唐艳玲;技巧后的爱恨忧思——从《喧哗与骚动》叙事技巧看福克纳的南方情结[D];吉林大学;2004年

8 张慧;从《八月之光》看福克纳的女性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蜀云;开放和多元的世界——论福克纳的意识流艺术[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夏澄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082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082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d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