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之乡》中的虚无现实
发布时间:2017-08-07 15:22
本文关键词:论《水之乡》中的虚无现实
【摘要】:格雷厄姆·斯威夫特(1949--)是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水之乡》(1983)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为作者赢取了多项国际文学奖。在许多评论家眼中,其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立意甚至超越了为他赢得“布克奖”的《杯酒留痕》。 尽管国内外已经有不少关于该小说的研究成果,但大都围绕小说文本中频繁出现的历史以及人物对历史的反应进行探讨,鲜有跳出这一窠臼的见解。历史书写固然是小说无法逃避的主题之一,但远不够全面。现有研究中,不少学者从帝国衰落、无所适从的后现代生活、小说文本与其他文学文本对话等方面切入,而如何从小说作者斯威夫特本人所刻画的世界角度加以观照的研究尚未出现。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本文聚焦于作者在小说中对虚无现实的再现,利用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中的“虚无”概念,分析现实对意义和语言的拒斥,最终阐明作者提倡的用以应对虚无现实的策略,即责任感。 叙述者汤姆·克里克在文本拓展过程中反复提及现实的虚无性质,这种虚无既包含了现实对人类活动的拒斥,也与“此处现在”所指的创伤记忆相联系。本文认为,斯威夫特所描绘的虚无现实与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中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观点相符。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没有意义,没有目标,甚至没有可以理解的真相和本质价值。同样,小说中弥漫着浓厚的伤感气氛,作家所着意营造的现实为“虚无”所充斥。作为小说中主要的故事发生地,芬斯地区给当地居民的印象是单调和一成不变,无法赋予人们以意义和目的。意义的缺席令小说人物产生种种心理创伤,而他们所采取的各种消极的应对姿态又直接造成了灾难性后果,甚至连主人公汤姆·克里克也难以逃脱这种悲剧性结局。然而,通过汤姆·克里克与其兄迪克·克里克的对比,本文认为,作者斯威夫特尽管提倡直面现实的虚无,但坚信只有责任感方能给人类生存带来希望
【关键词】: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虚无 现实 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Introduction11-22
- Chapter One22-30
- Chapter Two30-39
- Chapter Three39-51
- Conclusion51-55
- Works Cited55-5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秋生;田祥斌;;后现代主义小说《洼地》的不确定性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2 杜丽丽;;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中的“复调”——以《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3 吴秋生;田祥斌;;《洼地》中的后现代主义[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殷企平;;质疑“进步”话语:三部英国小说简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卢裕;;在永恒轮回中对抗虚无——《洼地》的尼采式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丽丽;“新维多利亚小说”历史叙事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卢裕;作为叙事的历史[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徐瑞敏;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看《格列佛游记》的两个中译本[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陈萃;废墟与救赎:《杯酒留痕》本雅明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张乃s,
本文编号:635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635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