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呼啸山庄》中艾米莉潜生态伦理意识的三分法

发布时间:2017-08-29 01:24

  本文关键词:《呼啸山庄》中艾米莉潜生态伦理意识的三分法


  更多相关文章: 艾米莉 生态伦理思想 《呼啸山庄》 人与自然 女性小说 阿尔贝特 同时代作家 卡瑟 维多利亚时期 三分法


【摘要】:正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具有超越同时代作家的前瞻性的意识。早在19世纪,当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开始波及生态环境时,艾米莉便在笔下的作品中进行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而所谓生态伦理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1)。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确立,一般以法国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泽的著作《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在1923年的出版为标志。依据曾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关键词】艾米莉;生态伦理思想;《呼啸山庄》;人与自然;女性小说;阿尔贝特;同时代作家;卡瑟;维多利亚时期;三分法;
【基金】: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国19世纪经典女性小说文学伦理学批评”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博士扶持项目)(2014BS62)“19世纪英国经典女性小说叙事伦理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WW03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具有超越同时代作家的前瞻性的意识。早在19世纪,当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开始波及生态环境时,艾米莉便在笔下的作品中进行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而所谓生态伦理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1)。关于生态伦理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单建国;;人 自然 生态——析《狼群中的朱莉》的生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沈琳;;作家与人的融合——巴金本色创作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邹颉;;复仇者的同与异:希思克利夫和仇虎——《呼啸山庄》和《原野》中男主人公之比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张舒予;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与创作之关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刘锋杰;“生态文艺学”的理论之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刘俊;;爱与恨的复合体——浅析希克厉这一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7 孙璐;;生命的绿色赞歌——小议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王华颖;;回归家庭——女性悲哀和幸福的双重所在——对《简爱》结局的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欧阳靖;;《黑骏马》的生态审美之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肖晶;;心理学视角下的凯瑟琳·恩肖形象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志红;;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危机与转机——比较文学视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潘慧影;;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西尔瓦纳斯·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程颖;但汉彪;;《白噪音》中的生态危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林峰;;从生态哲学角度解读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朱林国;;心灵位置的坚守和精神居所的建构——徐俊国的精神生态诗学研究[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杨校育;;论水族歌谣中的生态意识[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士苗;;论苗族文学中的生态审美观[A];多彩贵州文化及文学传承创新研究——2012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分会场暨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孙晓娅;朱林国;;正能量话语下的散文诗阐释——评周庆荣的散文诗集《有理想的人》与《我们》[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袁鼎生;;生态美学的学科建设[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4 司俊琴;中亚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D];兰州大学;2011年

5 郭茂全;新时期西部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何畅;环境与焦虑:生态视野中的罗斯金[D];浙江大学;2010年

7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D];上海大学;2011年

9 万雪梅;美在爱和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付瑛瑛;“传神达意”[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3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琳;迟子建小说意象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许莹莹;侗族风雨桥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9 刘笛;《蜜蜂的秘密生活》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旭;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蕾蒂霞·比希尔,段若川;两个半球上的三个人[J];外国文学;2000年06期

2 朱海燕;艾米莉的恋父情结[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杜可富;《献给艾米莉一朵玫瑰》主题揭示艺术赏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3期

4 艾梅;《简·爱》与《呼啸山庄》比较谈[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5 王娇艳;;韦瑟罗尔奶奶和艾米莉对比分析[J];文学教育(下);2008年04期

6 罗逸清;;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和她的两首诗[J];世界文化;1985年06期

7 郭志刚;夏洛蒂;;夏洛蒂·勃朗特给友人的一封信[J];世界文化;1988年01期

8 唐嘉芳;;解读艾米莉的悲剧根源——读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J];长城;2009年02期

9 于艳平;;女性意识的缺失与扭曲——解读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J];山花;2010年10期

10 裘小龙;;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绿头巾想到的[J];读书;198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江丹;;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艾米莉·迪金森与李清照的写意人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静;;从语用的角度解析艾米莉悲剧命运的成因[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卢小香;;无名的狄金森[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丁芳;;论《小镇风情》的时空处理及其与中国戏曲的差异[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春慧;;论《呼啸山庄》叙事视角的形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浩民(影视编剧,,现居南京);一个大女人和一只小狗的童话世界[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胡小跃;海滨恋情与廊桥遗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邓中良;莱辛 伦敦接受诺贝尔文学奖[N];文艺报;2008年

4 赵荔红;没有恶意的恶意[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贾晓英邋冯梅;诗歌在美国文化生活中的影响[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谢凝邋史国强;西尔维娅·普拉斯:被死亡诱惑的女诗人[N];辽宁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文静;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文学伦理学批评[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芸;艾米莉—迪金森的“死亡诗”之隐喻意象的概念整合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2 陈昌丽;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周延”的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3 徐嫦娥;暴风雨与月光[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杜丽霞;试析艾米莉·迪金森诗歌中的现代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马莉;艾米莉·迪金森和三毛作品主题与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6 陈玉芳;陌生的孩子,陌生的世界[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齐天蛮;《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哥特式风格[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辉;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主题[D];吉林大学;2008年

9 赵英俊;矛盾性在艾米莉 狄金森诗中的反映[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薛丽敏;爱与恨的燃烧[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50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50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8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