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诺斯替主义与西尔科的世界融合观——以《沙丘花园》为例
本文关键词:论诺斯替主义与西尔科的世界融合观——以《沙丘花园》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印第安文化 诺斯替主义 世界融合观 《沙丘花园》
【摘要】:美国当代印第安女作家西尔科创作的关切内容从最初的民族主义演进成一种融合观。这种转变在于,作家的视域不再局限于土著文化本身,也开始关注其他族裔、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危机。同时,她的创作博采西方文化的元素,如诺斯替主义,来探寻其与印第安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在其第三部小说《沙丘花园》中,西尔科在诺斯替主义的启示下,找到土著文化与之的契合点,并通过对传统基督教教义的颠覆及对诺斯替主义的重新肯定,将诺斯替主义转化为印第安文化中拯救的精神动力,从而实现其世界融合观的构想。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印第安文化 诺斯替主义 世界融合观 《沙丘花园》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作为“土著文艺复兴”(native Americanrenaissance)的先驱者,当代印第安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科(Leslie Marmon Silko)一直致力于探寻土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在与西方主流文化的不断交锋中,西尔科尝试利用土著文化的优势,改变西方社会商品拜物教下人们的价值观。不止于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建平;;《死者年鉴》:印第安文学中的拜物教话语[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益;邹惠玲;;从《典仪》解读印第安文化和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2 丁文莉;邹惠玲;;论《格瑞佛:一个美国猴王在中国》中的恶作剧者形象[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任冰;;试析薇拉·凯瑟“草原三部曲”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倾向[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陈妙玲;吴菲祺;李频;;《死神来迎接大主教》的生态视角解读[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任爱军;;毁灭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人故事[J];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6 陈惠良;;成长中的生态焦虑——海明威《两代父子》修辞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7 江静超;;加缪戏剧《卡利古拉》中的诺斯替主义[J];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01期
8 远浩一;;中和之美——初识马普切山歌[J];读书;1988年10期
9 王建平,郭巍;解构殖民文化 回归印第安传统——解读路易丝·厄德里奇的小说《痕迹》[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冯溢;刘薇;;论福克纳小说对经典印第安形象的突破[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跃萍;;莫拉莱斯“社群社会主义”评析[A];“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池子;一个人的生命岛[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艺;桑塔格艺术构造“魔力”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愿荣;《黎明之屋》与美国印第安文化身份构建[D];吉林大学;2013年
2 胡梦蝶;北美印第安的归家历程[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洋;《爱药》中的神话原型与身份建构[D];兰州大学;2012年
4 任冰;薇拉·凯瑟“草原三部曲”的文化寻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李里;历史文化冲突下的生存之路—福克纳的印第安故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桑琳琳;D.H.劳伦斯的“拉那尼姆”与印第安文化[D];复旦大学;2008年
7 吕亚琼;回归自然,回归自我[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健;《爱药》:当代北美印第安文化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晓晖;北美印第安传统在《动物梦》中的体现[D];内蒙古大学;2012年
10 张怡;印第安文艺复兴时期小说叙事模式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4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04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