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加索灰阑记》看布莱希特式的社会主义想象
本文关键词:从《高加索灰阑记》看布莱希特式的社会主义想象
更多相关文章: 布莱希特 《高加索灰阑记》 政治观念 伦理意识
【摘要】:《高加索灰阑记》是布莱希特在1941至1947年流亡美国期间,受百老汇委托创作的一部戏剧,也是其唯一一部描写苏联社会主义社会(格鲁吉亚的两个集体农庄)的剧作。本文借助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和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通过对该剧历史创作背景的考察和文本细读,揭示布莱希特利用"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借用并改编"灰阑断案"这一伦理事件,来印证说明其社会主义政治理想蓝图的缘由,并探讨布莱希特晚期创作中的政治观念和伦理意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布莱希特式的社会主义想象。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高加索灰阑记》 政治观念 伦理意识
【分类号】:I516.073
【正文快照】: 《高加索灰阑记》是布莱希特在1941至1947年流亡美国期间,受百老汇委托创作的一出戏剧,也是其唯一一部描写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剧作。从叙事结构上来看,该剧由“楔子?山谷的争执”和“灰阑记”两部分组成,是典型的“戏中戏”。“楔子”讲述在一片被德国纳粹摧毁的高加索村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月秋;;透视中德两部《灰阑记》下的中西文化差异[J];理论界;2011年06期
2 周敏;;《灰阑记》与《高加索灰阑记》比较[J];戏曲研究;1998年00期
3 谢芳;间离与共鸣的对立统一——论《高加索灰阑记》中歌曲的作用[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4 郑杰;;从《高加索灰阑记》看布莱希特晚期伦理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松;《四川好人》的陌生化编剧技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潘洁;;歌剧《马哈哥尼城的兴衰》音乐的“间离性”[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张智;周芳;;布莱希特戏剧的叙述性探究——以《高加索灰阑记》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罗炜;;布莱希特和孔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何玉蔚;;试析布莱希特戏剧中法庭场面成因[J];法制与社会;2013年15期
6 孟薇;;布莱希特笔下的人格分裂[J];华章;2010年16期
7 秦伟;;面纱——在蒙与未蒙之间——在后现代语境下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理论的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8 石若凡;;简析布莱希特的戏剧“间离”理论[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邵志华;;文化回返影响观照下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互动[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闫红梅;苏擘;;论《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一剧中的陌生化手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4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常春;“北焦南黄”论[D];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6 龚倩;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超;在没有人性的时代中追寻人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郑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电影的女性主义解读[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闵志荣;从“误读”走向创新[D];南京大学;2011年
4 严程莹;去形象化:从角色到表演者[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5 程刚;游戏性表演—浅析游戏改编电影的表演风格[D];重庆大学;2011年
6 侯挺南;阿多诺与现代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全小斌;实验戏剧的文本变革[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8 何丹丹;论布莱希特的艺术观[D];武汉大学;2005年
9 许齐良;试析戏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中的开放式结局与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理论之关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梁丹丹;论布莱希特的“疏离”说及其与中国文化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2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选择与斯芬克斯因子[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匡复;布莱希特和传统[J];戏剧艺术;2001年02期
2 项玉宏;关于布莱希特叙事剧的重新评价[J];学术界;2002年06期
3 朱良;论中国文化对布莱希特戏剧实践和理论的影响[J];高教论坛;2003年03期
4 马友平 ,文媛;生产 反叛 批判——布莱希特的史诗剧理论[J];四川戏剧;2004年06期
5 林婷;两种距离与两种交流——兼论20世纪80年代戏剧探索[J];戏剧艺术;2004年06期
6 赵志勇;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的再认识[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陈建军;;布莱希特在中国新时期:从文本出发的一个考察[J];当代戏剧;2006年03期
8 李慧;;追寻于一个新演员,一个新观众——布莱希特导演理论与策略[J];戏剧艺术;2006年04期
9 胡星亮;;布莱希特在中国的影响与误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4期
10 孙士聪;;影响与对话——中国视域中的布莱希特[J];文学前沿;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世雄;;本雅明美学与布莱希特戏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思;;布莱希特戏剧诗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误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宪;永远的布莱希特[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张婷;世界的布莱希特与“四川”的好人[N];中国艺术报;2014年
3 张黎;布莱希特与庄子[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绿原;与最伟大的文学传统密切联系[N];文艺报;2001年
5 张黎;展示艺术创新者的风采[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张抗抗;致敬!布莱希特·小百花[N];中国文化报;2013年
7 段耀国;一次忠实于原著的演出[N];文艺报;2014年
8 陶子;布莱希特与《巴黎公社的日子》[N];北京日报;2004年
9 李世琦;思想的含量和文字的重量[N];深圳商报;2004年
10 胡宝平 华南师范大学英语系;西方政治戏剧:在政治性与艺术性的交错中陷入困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卉;试析布莱希特叙事戏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中的悲剧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2 何丹丹;论布莱希特的艺术观[D];武汉大学;2005年
3 梁丹丹;论布莱希特的“疏离”说及其与中国文化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申春春;布莱希特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刘娅;布莱希特戏剧中的小人物形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王t,
本文编号:807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807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