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诗歌美学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7-09-28 06:07
本文关键词:里尔克诗歌美学思想初探
【摘要】:莱内.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er Rilke1857-1926),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 里尔克的诗歌美学思想丰富而独特,值得我们深入系统地进行研究与探讨。在过去的研究成果中,国人一直关注的是对里尔克诗歌文本的断片式解读,对其诗歌的美学思想则是很少谈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试图采用逐层深入的方式,梳理出里尔克的诗歌美学思想。具体来说主要从诗歌本体论、诗歌创作论、诗人论、诗歌批评观及其思想成因这几个方面着手,宏观地把握其诗歌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对里尔克的诗歌美学思想的价值做出合理的评价,以丰富对里尔克的研究。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当前国人对里尔克的研究成果,对其研究现状做了综述,讲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第二部分:阐发里尔克的诗歌本体论。从诗的本质和诗的价值取向两个方面论述里尔克的诗歌本体论。这两个方面都凸显了里尔克诗歌美学思想的独特性。他根据个人的诗歌创作经验,将诗歌的本质概括为“诗是经验,而不是情感”。这里的经验既是指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是指对整个存在世界的感知,并且是这两个方都要与诗人融为一体。而诗的价值取向是“求真”。“真”是指存在的真实性、确证性。这是里尔克对他所处的精神贫乏及被异化的时代中人类的存在真实性的哲理式探寻。 第三部分:阐释里尔克诗歌创作论。在创作动机方面,里尔克强调诗要出自必需,这是进行诗歌创作的必要前提。它要求诗人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探求内心的奥秘,寻找到使诗人不得不进行诗歌创作的缘由,这样写出的诗才是真正的诗,在诗歌创作方法方面,里尔克提出了具有个人烙印的诗歌创作公式:恐惧造物。它是指里尔克将伴随自身的“恐惧”的感受与“物”相结合进行创作,这意味着恐惧的物化,在这种物化中,里尔克深刻地揭示对存在的诗性思考。而这个创作公式则是对这种创作方法的提炼与升华。 第四部分:论述里尔克的诗人论。主要从诗人的使命和独特追求两个方面论述。里尔克在认清身处的不可靠、被异化的时代的基础上,提出诗人的使命就是要拯救存在。而诗人作为独特的个体,要想进行创作,就要追求孤独的体验。 第五部分:分析里尔克的诗歌批评观。里尔克对批评始终保持清醒的态度。面对批评界的混乱局面,他对批评提出了反对,并且提出“面对艺术品,,最危险的事情便是一定要对它做出评判”。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全然否定批评,而是主张真正有意义的批评。由此,他提出批评要多谈艺术的美而非其功用;评论的关键是观看;最公正的批评是对艺术品的爱。 第六部分:深入分析里尔克的诗歌美学思想的成因。主要包括时代之殇对诗人使命的呼唤、成长阅历对诗歌创作论的启迪、文艺大师的理论惠泽、诗歌创作执迷下的理论升华。里尔克所处的时代是个科技日益发达,而欧洲人的精神信仰面临丧失的贫困时代;里尔克有着艰难的成长历程,恐惧与孤独的感受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他游历过很多的国家,认识了很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些文艺大师给予了他很大的创作启发;另外,里尔克有着独特的个人追求,他执着于诗歌创作,对于孤独的生存状态奉若神明,对存在的问题十分关注。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他的诗歌美学思想。 第七部分:在全文的基础上,对里尔克的诗歌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启发意义,做出了讨论分析。主要体现在作家应该重视对于整个人类存在问题的注意,另外对文艺批评要保持冷静的态度,要学会在借鉴中创新,同时要有自己的追求。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简要总结、论述了里尔克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里尔克 诗歌 美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21.07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导论9-14
- 第一章 里尔克诗歌本体论14-20
- 第一节 诗的本质14-18
- 第二节 诗的价值取向18-20
- 第二章 里尔克诗歌创作论20-27
- 第一节 诗歌的创作动机20-22
- 第二节 诗歌的创作方法22-27
- 第三章 里尔克诗人主体论27-37
- 第一节 诗人的使命27-34
- 第二节 诗人的独特追求34-37
- 第四章 里尔克的诗歌批评观37-42
- 第一节 对批评的态度37-39
- 第二节 批评的方法39-42
- 第五章 里尔克诗歌美学思想的成因分析42-49
- 第一节 时代之殇对诗人使命的呼唤42-43
- 第二节 成长阅历对诗歌创作论的启迪43-45
- 第三节 文艺大师的理论惠泽45-47
- 第四节 诗歌创作执迷下的理论升华47-49
- 第六章 里尔克诗歌美学思想的价值及启发49-53
- 第一节 里尔克诗歌美学思想的影响和不足49-50
- 第二节 里尔克诗歌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50-53
- 结语53-54
-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54-58
- 致谢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目录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奇;;品味里尔克的散文艺术[J];当代人;2005年09期
2 李冰;关注“物质”的世界——论里尔克的物诗[J];德语学习;2000年03期
3 李森;;里尔克诗学的两条道路[J];花城;2002年03期
4 李晓林,里尔克,冯至;遮蔽与澄明——里尔克《秋》解读[J];名作欣赏;2000年06期
5 屠茂芹;里尔克,冯至的精神渊源[J];山东文学;2002年10期
6 王挺;;对生命流逝和意义的思考——里尔克诗歌解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7 张弘;《杜伊诺哀歌》及其他——关于里尔克的读解[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8 李永平;里尔克后期诗歌中关于死亡的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9 范劲;冯至与里尔克[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10 陆耀东;冯至与里尔克[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锋;中国现代知性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冯晓春;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341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3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