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文本间性的审美观照
本文关键词:东北二人转文本间性的审美观照
更多相关文章: 东北二人转 文本间性 审美观照 著名戏剧家 凤阳花鼓 《霸王别姬》 经典剧目 文本特征 喜剧效果 吴祖光
【摘要】:正二人转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著名戏剧家吴祖光认为二人转是"一网打尽"的艺术,它一直在不断地吸取各种艺术的精华,从不封闭自己,能够"化它为我",不断增加自身的魅力。可见,二人转从形成初期就是一个融合、吸收的过程。其实,二人转形成发展的漫长演进中,吸收了莲花落的曲调风格,植入大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东北二人转;文本间性;审美观照;著名戏剧家;凤阳花鼓;《霸王别姬》;经典剧目;文本特征;喜剧效果;吴祖光;
【分类号】:J825
【正文快照】: 二人转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著名戏剧家吴祖光认为二人转是“一网打尽”的艺术,它一直在不断地吸取各种艺术的精华,从不封闭自己,能够“化它为我”,不断增加自身的魅力。可见,二人转从形成初期就是一个融合、吸收的过程。其实,二人转形成发展的漫长演进中,吸收了莲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家君;;二人转:狂欢之后——对东北二人转的阐释和反思[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王红箫;;“色语”与“灵语”——当下二人转的人性意味[J];文艺争鸣;2006年06期
3 赵欣;孙红侠;;东北二人转未发展为成熟戏曲形态之原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杨艳梅;姜婷婷;;东北二人转对民间道德观念的呈现[J];戏剧文学;2007年09期
5 刘丽;;东北二人转的历史渊源及演艺风格初探[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谢霜;;管窥近年来东北二人转发展[J];戏剧文学;2008年05期
7 罗忠秀;;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4期
8 张薇;;我们心目中的东北二人转[J];艺海;2009年08期
9 江鑫;;浅析东北二人转的艺术风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10 欧璐莎;吕立杰;;文化转型期东北二人转成功发展之路径[J];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希玲;;东北二人转原生态艺术特征——野性探析[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长庆;《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出版[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刘福仁 徐文;长春和平大戏院“东北二人转”落户京城[N];吉林农村报;2006年
3 本报驻吉林记者 常雅维;打造百姓学习传承的基地[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宋莉;二人转:东北特色的文化品牌[N];长春日报;2006年
5 商越;东北二人转为啥这么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6 本报记者 毕馨月;“东北风”拓展全国“品牌”优势[N];长春日报;2012年
7 沙永胜;闲话东北二人转[N];中国档案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毕馨月;传统二人转要突围还是先回眸?[N];长春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曹家骧;二人转:“绿”与“黄”的较量[N];文汇报;2003年
10 刘畅 记者 孟凌云;我省开编《当代二人转文化白皮书》[N];吉林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湘;东北二人转发展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杜芸芸;文化视角下的东北二人转唱法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梓綦;关于东北二人转的历史延革与传播形态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郑惠方;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孙艳辉;大众传播语境下东北“二人转”传播形态转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史冰;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静雅;论东北地方戏[D];吉林大学;2013年
8 刘思言;探析东北民俗文化对二人转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牛丽丽;东北二人转的音乐本体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年
10 孟佳林;二人转传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0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00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