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与“戏剧性”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观众与“戏剧性”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戏剧观众 戏剧性 戏剧的本质 戏剧幻觉 戏剧的意义
【摘要】:戏剧性作为戏剧研究的核心概念,所要揭示的是戏剧的本质问题,即戏剧与人类其他文艺活动产物的根本不同。戏剧界对戏剧本质问题的两大主要观点“摹仿说”和“冲突说”都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很好的解答。笔者认为,作为美学研究的戏剧性研究应站在客观、科学的立场上,从最基础的戏剧事实出发,探索戏剧活动的本质规律。秉持这一立场,笔者对戏剧的本质问题支持萨赛的“观众说”,赞同作为独特群体的戏剧观众的存在是戏剧性的本质所在。 萨赛虽提出了具备高度客观性和科学性的“观众说”,但并未对这一观点进行充分的阐述。具体表现在:第一,没有对作为独特群体的戏剧观众进行分析;第二,指出戏剧表演和戏剧观众之间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通过这种东西,戏剧与观众之间可以形成一种默契,而这种默契及其内容,正是戏剧艺术所独有的,是戏剧性所在,但有关这种默契及其内容,却同样没有给出详细的阐述。 萨赛的“观众说”发表以来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戏剧观众的研究,但却没有人从观众着眼,对戏剧性进行重新界定。笔者试图用比较和逐渐淘汰的办法,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戏剧观众的特点及其对戏剧的本质影响作深入的分析;二是将戏剧与观众之间的戏剧默契作为戏剧性的内涵所在,从戏剧幻觉和戏剧情境两个方面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三是具体研究悲剧和戏剧的戏剧性。
【关键词】:戏剧观众 戏剧性 戏剧的本质 戏剧幻觉 戏剧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801
【目录】:
- 目录4-6
- CONTENTS6-8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0
- 前言10-12
- 研究综述10-12
- 第一章 戏剧性与戏剧的本质12-30
- 第一节 两种重要的观念12-20
- 一、摹仿说12-15
- 二、冲突说15-20
- 第二节 观众说20-30
- 一、观众说的内涵20-24
- 二、戏剧观众与戏剧的关系24-30
- 1、戏剧观众的特点及其对戏剧的影响24-27
- 2、戏剧对观众的引导27-29
- 3、发展中的戏剧29-30
- 第二章 戏剧性的内涵30-44
- 第一节 观众与戏剧幻觉30-32
- 第二节 观众与戏剧情境32-44
- 一、戏剧人物的特点33-35
- 二、戏剧情节的可能性与可信性35-36
- 三、戏剧情节的集中性和完满性36-39
- 四、戏剧情节的“突转”和“发现”39-40
- 五、戏剧悬念40-44
- 第三章 戏剧性与戏剧的意义44-51
- 第一节 观众与戏剧的意义44-45
- 第二节 悲剧的戏剧性及其意义45-48
- 第三节 喜剧的戏剧性及其意义48-51
- 结语51-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6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2 邵子华;;论戏剧冲突与人生双极性的同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李立平;;探索音乐艺术的美学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4 陈建新;;李白艺术与人生的“现代性”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姚爱斌;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朱鹏飞;;柏格森:“理念”论美学到“生成”论美学的桥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王昊;论元杂剧与法律文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朱安迪;;论文学创作的灵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伟民;;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对比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周安华;;电影研究的比较艺术学视界[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春林;;角色同一与角色分裂——鲁迅与卢那察尔斯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永东;;区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小说的消长沉浮[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王占馥;;辞章的主体性和规律性[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6 王芳恒;;略论宗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贡献[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7 周丽玲;;生命之源:对苗族民间文学的一种阅读[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7年务川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国新;;满石风动话线语——沂南北寨汉画像石艺术特色阐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树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草原歌曲”[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10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华东方;遗山词研究三题[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叶喜冰;现代商业插画与媒介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冰;《红楼梦》中茶”相关行为映射译者风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9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009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