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戏脸子的艺术特征及其制作方法
本文关键词:安顺地戏脸子的艺术特征及其制作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屯堡文化 安顺地戏 地戏脸子 艺术特征 雕刻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㖞庚辰万寿恩科举人、贵州箸名诗人、镇宁州举人余上泗《蛮峒竹枝词一百首》中有诗题名为"地戏"曰:"伐鼓鸣征集市人,将军脸子跳新春。全凭认得杨家将,看到三郎舌乱伸。"这是迄今为止描述安顺地戏表演情景最为传神的诗句,其中的"全凭认得杨家将"一句,道出了安顺地戏脸子"以面代人"的中国传统戏剧脸谱化的源流与衍化进程,堪称绝妙。
【作者单位】: 贵州安顺市文化馆;
【关键词】: 屯堡文化 安顺地戏 地戏脸子 艺术特征 雕刻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号】:J825
【正文快照】: 一面具的使用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初的面具为傩面。傩是原始社会中国古代先民因对自然缺乏认识和支配的能力,萌生出的图腾崇拜和宗教活动时所产生的祭祀仪式。傩的发展过程极其悠远而漫长,经历了部落、氏族、国家直至地域、世俗,逐步形成了傩舞、傩仪、傩剧三个阶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征;;浅谈贵州安顺地戏艺术特征——兼谈江西弋阳腔对安顺地戏形成和发展的影响[J];电影文学;2007年2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传双;;安顺地戏脸子的艺术特征及其制作方法[J];艺术评鉴;2016年01期
2 蒋筝筝;;安顺屯堡地戏的传承与保护[J];音乐时空;2014年18期
3 吴电雷;兰桂;;近三十年贵州地戏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4 王文艺;;论地戏唱词的词汇及语法特征[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在卉;;安顺地戏与地戏脸谱趣谈[J];收藏界;2004年02期
2 曹保国;;安顺地戏[J];照相机;2009年06期
3 张晓艳;;贵州安顺地戏音乐渊源与流变[J];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4 沈福馨;深藏于民间的艺术——安顺地戏脸子[J];美术;1987年03期
5 郭明;安顺地戏道德价值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5期
6 严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个案研究——以安顺地戏为例[J];文化遗产;2014年02期
7 沈福馨;贵州安顺地戏和地戏脸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1期
8 桂梅;;安顺地戏表演技艺浅探[J];民族艺术;1990年01期
9 艺心;;安顺地戏[J];风景名胜;2000年06期
10 沈福馨;;戏剧“活化石”—安顺地戏[J];中国西部;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武诚;;安顺地戏商品化影响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稻叶明子;;贵州安顺地戏的“唱书调”和“演出调”[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唐发勇;;黔东北傩面具与安顺地戏面具的异同[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应中;从安顺地戏“交学费”中清醒过来[N];贵州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高健 刘宇鑫;证人戏装出庭为“安顺地戏”正名[N];北京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卫华;保护条例:安顺地戏的传承“坚盾”[N];贵州政协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唐红丽;安顺地戏屯堡文化的载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由安顺地戏维权谈非遗保护[N];北京商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胡卡妮;“安顺地戏”获版权登记保护[N];贵州日报;2008年
7 高昌;“安顺地戏”虽然败诉了……[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寻找“面具戏”的真面目[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9 本报实习生 魏婧;《千里走单骑》该不该为安顺地戏正名[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李铁柱;张艺谋电影纠纷案,现非遗保护“真空”[N];检察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尉巍;安顺地戏法律保护状况调查[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2 焦春晖;武术与安顺地戏的相互影响与启示[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99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09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