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键盘演奏”在戏曲多声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关键词:初探“键盘演奏”在戏曲多声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准确些来说,戏曲艺术从其萌芽到繁盛,经历了漫长曲折的百年历史。从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参军戏《踏摇娘》,到现今比较经典的《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经典样板戏,戏曲艺术所走的道路已经是“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了。在这些已经成为历史的岁月里,戏曲音乐迎走了它最为辉煌的明清时期,也直面着属于它自己的近现代瓶颈期。时至今日,我们对于这个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瑰宝的事物,似乎还分析和研究的不够细致和彻底,它的生命力,在现代西洋作曲技法铺天盖地的今天,似乎还燃烧的不够充分,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我们作为追随着时代步伐的一代人,似乎更有义务,为它的进一步燃烧和发光发热创造一种可能。这不仅仅是对于简单的戏曲而言,,更深一层,也是我们,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的一种保护和发扬,是值得我们去为之努力的。 所以也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那些包围在传统戏曲音乐周围的西洋作曲技法,正是一种对于戏曲来说很新颖独特的思考方法,它自身所具有的诸多特点,比如多声部思维,比如键盘织体,比如交响乐概念、比如和声复调,都是对于传统戏曲艺术来说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现代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完全脱离了这种顺应时代的作曲技法是寸步难行的。而本文也致力于,将戏曲音乐的传统思维与西洋作曲技法中的键盘思维嫁接于一处,以期从这些尝试中找到戏曲音乐革新和进步的原动力。 所以,本文的中心,是立足于戏曲的,对于其他所强调的多声部键盘思维和教学尝试,仅仅是一种可行并建议推广的方法论,绝对不是为了某一件乐器的发展而强调。也许也只有论点准确的立足于此,才能更加贴心的为戏曲发展添一添砖,加一加瓦。
【关键词】:戏曲音乐 键盘思维 多声部教学尝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戏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7-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0
-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7
-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7-8
-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创新8-10
- 第一章 概述10-15
- 第一节 戏曲音乐的发展变化及其衍生出的多种戏曲元素走向12-13
- 第二节 键盘类器乐演奏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戏曲发展中的作用13-14
- 第三节 戏曲音乐融合于键盘类乐器演奏所引发的思维模式及思考14-15
- 第二章 戏曲音乐的键盘化尝试与教学分析(以倪洪进京剧曲牌《钢琴四首练习曲》为例)15-33
- 第一节 旋律16-24
- 1、练习曲一16-19
- 2、练习曲二19-20
- 3、练习曲三20-21
- 4、练习曲四21-24
- 第二节 曲式和声24-32
- 1、练习曲一24-26
- 2、练习曲二26-28
- 3、练习曲三28-29
- 4、练习曲四29-32
- 第三节 复调32-33
- 第三章 键盘教学在戏曲剧目中的表现与应用(以样板戏《红灯记》钢琴曲谱对照交响乐总谱为例)33-59
- 第一节 戏曲音乐中的旋律在键盘乐器中的表述方式33-51
- 1、主要人物唱段中的键盘旋律34-44
- 2、引子、过门、间奏中的键盘旋律44-51
- 第二节 戏曲音乐中的织体、和声、复调在键盘乐器中的表述方式51-53
- 第三节 引申到交响乐队编配中——戏曲音乐键盘演奏对乐队编配所起到的影响作用53-59
- 第四章 键盘演奏对于戏曲多声部思维、教学内容的启发——结合“新伴奏模式”项目谈感想59-61
- 结论61-62
- 附录:参考文献62-65
- 1、期刊论文62-63
- 2、学位论文63
- 3、学术专著63-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桂萍;论吴伟业对戏曲文体的选择[J];江汉论坛;2003年06期
2 陈维仁;还戏曲以娱乐性[J];中国戏剧;2003年08期
3 梁海;一份发人深省的戏曲调查报告[J];戏曲艺术;2003年04期
4 ;《戏曲艺术》 2003年1—4期总目录[J];戏曲艺术;2003年04期
5 陆军;戏曲现代戏创作散论[J];上海戏剧;2003年02期
6 赵伟明;;戏曲艺术原创力刍议[J];戏剧文学;2003年09期
7 王惟惟;;第二届中国“海宁杯”王国维戏曲论文奖颁奖仪式暨“新世纪戏曲论坛”学术研讨会述要[J];戏曲研究;2004年03期
8 安葵;张庚的戏曲综合论[J];戏曲艺术;2004年03期
9 郑传寅;精神的渗透与功能的混融——宗教与戏曲的深层结构[J];戏曲艺术;2004年04期
10 ;戏曲艺术2004年1—4期总目录[J];戏曲艺术;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安葵;;思想解放促进戏曲创作繁荣[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2 王评章;;永远的戏剧性[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刘景亮;;把非遗保护的理念和成果融入戏曲生产[A];中国演员(2009年第5期总第11期)[C];2009年
4 智联忠;;培养年轻观众:戏曲发展的重大课题——福建京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A];中国演员:2014年第4期(总第40期)[C];2014年
5 李简;;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6 施旭升;;戏曲意象论——中国戏曲艺术的本体性描述[A];东方丛刊(1992年第4辑 总第4辑)[C];1992年
7 孙书磊;;典型理论与20世纪戏曲批评“失语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8 上官涛;;崇雅归正——试论蒋士铨的戏曲创作[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何玉人;;在社会转型中实现新发展——论改革开放30年京剧剧目创作[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建鹏;白岚玲:戏曲评点学研究的拓荒者[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张敏生;戏曲艺术要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刘祯;文化创新与戏曲遗产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苏敏华;戏曲也要适时而变[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马子雷 实习生 胡子轩;戏曲与动漫 如何牵手[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严森林;从理论实践情感上支持“新戏曲”创作[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余青峰;当戏曲撞上“新娱乐”[N];中国艺术报;2011年
8 ;当舞台艺术遇到新媒体[N];文艺报;2014年
9 李小菊;阿甲:戏曲事业的改革者和创造者[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易木;与党休戚与共的新戏曲[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倩菲;都市民俗生态和民俗戏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玉人;勃发与超越——新时期建戏曲创作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3 焦福民;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刘军华;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费泳;戏曲电视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6 易勤华;戏曲诗性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义枢;清代节烈戏曲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蓓蕾;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9 路云亭;义和团与戏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英;明代南京剧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中建;明代“自况”戏曲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吕佳;新时期戏曲创作理论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3 毕剑;戏曲旅游的开发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07年
4 孙建杰;清廷禁毁戏曲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孙雯;论新时期探索话剧对戏曲的借鉴与发展[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洋;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印刷学院;2007年
7 项晓瑛;唐英及其戏曲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一承;林任生、王冬青戏曲创作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琳娜;清代戏曲虚实观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婵;中晚明文人结社与戏曲[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0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10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