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诸腔、应时而生——从《思凡》管窥“昆曲时剧”的音乐特征与历史成因
本文关键词:融汇诸腔、应时而生——从《思凡》管窥“昆曲时剧”的音乐特征与历史成因
更多相关文章: 昆曲时剧 时剧 昆山腔 弋阳腔 弦索调 花雅之争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孽海记·思凡》,引发出对生发流行于明朝末期至清朝中期整个"昆曲时剧"的探讨,从昆曲与时剧两个角度出发,比较以传统手法创作的昆曲作品与"昆曲时剧"作品在格律、节奏、旋法、润腔等多个元素上的不同,总结"昆曲时剧"的音乐特征;并通过溯源昆山腔(雅部)与弋阳腔(等花部声腔)、昆山腔与弦索调这两组关系,解释"昆曲时剧"的题材来源、体裁风格,并初探"昆曲时剧"形成发展的文化背景与历史定位。
【作者单位】: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分类号】:J82
【正文快照】: 前言“昆曲时剧”是“昆曲”这一戏曲种类中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至今在昆曲舞台上仍有流传,有些作品甚至比传奇折子戏还为观众喜闻乐见。然而对于“昆曲时剧”本身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衍生壮大的时代背景、音乐特征、题材来源等问题学界却探讨不多。本文试图从《思凡》这一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子方;;传奇杂剧化与杂剧昆曲化——再论昆曲杂剧[J];艺术百家;2008年06期
2 刘玮;;“花”“雅”之争——昆曲的衰败与地方戏的勃兴[J];戏剧之家;2007年03期
3 傅谨;;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J];文艺研究;2007年09期
4 谭雄;;对《太古传宗》与《纳书楹曲谱》中《西厢记》曲谱的比较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俞为民;北曲曲调的组合形式考述[J];艺术百家;2005年01期
6 李玫;清代时剧《罗和做梦》正源[J];文学遗产;2005年01期
7 谢建平;元明时期的弦索官腔和新乐弦索——兼论“曲律”形成发展的二个阶段性特征[J];戏曲艺术;2004年04期
8 冯光钰;曲牌:中国传统音乐传播的载体和特有音乐创作思维[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李丹;;艺术的紧箍咒——清代戏剧政策评说[J];戏剧之家;2003年05期
10 廖奔;也谈《思凡》与《孽海记》[J];艺术百家;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连生;明代弋阳腔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2 范丽敏;清代北京剧坛花、雅之盛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怡悦;;论我国民间音乐的知识产权保护——基于陕西传统戏曲、民歌的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2 张品;;融汇诸腔、应时而生——从《思凡》管窥“昆曲时剧”的音乐特征与历史成因[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3 陈文革;;转型与动因:清代戏曲发展的两个相关问题[J];音乐研究;2015年05期
4 任佳;;辽西地区非遗民间唢呐曲牌《满堂红》的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5 黄红纲;;安徽琴书形成与音乐艺术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6 王雯;;昆曲滋养地方戏的历史与反思[J];戏剧文学;2015年01期
7 陈文革;;论戏曲唱腔研究的向度[J];中华戏曲;2014年01期
8 吕程;;论昆剧《长生殿》中元杂剧的留存[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年10期
9 刘燕;周丽君;;论山东琴书在鲁南地区的传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4年15期
10 廖予宁;;民族器乐曲《火祭》的创作特色[J];大舞台;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齐静;会馆演剧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韩启超;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3 戴和冰;清代北京高腔考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子方;略论明杂剧的历史价值[J];艺术百家;1999年02期
2 谢建平;“吴中新乐弦索正是江南丝竹”一说质疑[J];艺术百家;1999年02期
3 郑祖囊;关于《太古传宗》琵琶调乐谱的几个问题[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蕴明;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保护昆曲?[J];中国戏剧;2001年08期
2 蔡正仁;中国昆曲──迈开大步向前走[J];中国戏剧;2001年08期
3 王恂;昆曲的命运[J];中国戏剧;2001年09期
4 慧敏;文化部举办昆曲展演[J];中国戏剧;2001年10期
5 ;昆曲——光明行[J];上海戏剧;2001年06期
6 丁修询;昆曲三谈[J];艺术百家;2004年01期
7 晓罗;全国政协实施《保护扶持昆曲艺术》工作[J];中国戏剧;2004年06期
8 戴平;保存昆曲遗产之我见[J];戏剧艺术;2004年03期
9 文轩;我校举办昆曲艺术高峰论坛[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汪人元;关于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J];艺术百家;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毓敏;;根据昆曲的规律发展昆曲[A];中国演员(2011年第4期总第22期)[C];2011年
2 侯少奎;;喜看昆曲现代戏《陶然情》[A];中国演员(2011年第5期总第23期)[C];2011年
3 汪仕豪;;苏州园林引入昆曲艺术让国宝发扬光大[A];中国公园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4 杨凤一;;昆曲的改革、发展,要立足于抢救、继承[A];中国演员(2011年第4期总第22期)[C];2011年
5 黄竞莹;;顾卫英的昆曲表演[A];中国演员(2011年第6期总第24期)[C];2011年
6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深入推进[A];中国演员(2011年第3期总第21期)[C];2011年
7 刘南;;海峡两岸昆曲艺术家献演《牡丹亭》 昆曲邂逅海德堡[A];中国演员:2013年第4期 总第34期[C];2013年
8 沈泉生;;谈木偶昆曲的传承及保护[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9 孙毓敏;;一次昆曲艺术大餐[A];中国演员(2012年第3期总第27期)[C];2012年
10 李蓉;;努力坚守 传播昆曲文化——记浙江昆剧团青年小生曾杰[A];中国演员(2012年第4期总第28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 涟;美妙的昆曲“家乡行”[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刘玉琴;昆曲保护亟待加强[N];人民日报;2004年
3 朱为总;昆曲难寻来时路[N];人民政协报;2002年
4 王小春 薛颖旦;我省颁布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工程方案[N];新华日报;2004年
5 本刊记者 郭青剑;青春昆曲离年轻有多远?[N];中国艺术报;2006年
6 朱伟明;昆曲学术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6年
7 汪秋萍;柯军:想让昆曲“飞起来”[N];新华日报;2006年
8 记者 查金忠;今后一年,南京人可以免费看昆曲[N];南京日报;2007年
9 牟康;昆曲故乡以昆曲文化育人[N];中国艺术报;2008年
10 周玉宁;《昆曲艺术大典》出版在即[N];文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轩蕾蕾;新时期昆曲学术史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大学;2010年
3 柯凡;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胡斌;近现代昆曲教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5 朱夏君;20世纪昆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6 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蒯卫华;昆曲商调曲牌曲腔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朱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经华;昆曲在安徽的流传与变异[D];安徽大学;2010年
2 刘娅静;当代昆曲传播的媒介图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峤U,
本文编号:1197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19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