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地区蒲剧艺术的民俗文化成因
发布时间:2017-11-18 19:11
本文关键词:晋南地区蒲剧艺术的民俗文化成因
【摘要】:蒲剧,是我国戏曲文化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山西四大梆子之首,与秦腔有着姊妹关系。由于其发源地为蒲州(今晋南永济县),故称为蒲剧。蒲剧声腔高亢嘹亮,对白铿锵有韵,表演细腻传神且富于技巧,音乐慷慨激越亦能委婉抒情。数百年来,蒲剧艺术一直深受山西人民特别是晋南人民的喜爱,其足迹也遍布陕、豫、甘、内蒙等地并颇受欢迎。改革开放以来,蒲剧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开始受到国家重视,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投入到蒲剧的收藏、整理、创作中,弥补了蒲剧艺术在音乐记录、曲牌整理、剧本收集、舞美灯光等极大的空白。并在2006年6月,蒲剧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针对蒲剧艺术的研究,大多数人致力于蒲剧音乐的理论技术方面的调查研究,比如对蒲剧慢板结构形式的发展与变革、蒲剧音乐调式研究、蒲剧音乐的唱腔改革等。因此,从多方面、多角度对蒲剧艺术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且重要的,可以在完善蒲剧艺术理论体系的同时,为人们打开更多视角去看待、理解蒲剧艺术的形成。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更为条理的对晋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及蒲剧艺术的本体形态特征进行整理、阐释。全面了解晋南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以及在这样文化土壤中,蒲剧艺术的发生发展、流传脉络以及蒲剧艺术的音乐、表演、行规习俗等本体特征。其次运用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等从晋南地区的民俗文化角度入手,按照民俗四分法,从语言、精神、社会、物质四个方面中寻找与蒲剧艺术本体形态特征发生关联的民俗事项,结合历史文献参考资料和对蒲剧戏迷的访谈,剖析、还原蒲剧艺术原貌及现状,深入探究蒲剧艺术本体形态特征的民俗文化成因,力求揭示其更深层次意义。最后,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阐述蒲剧现今生存的状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蒲剧的传承及创新,在制度上、审美上、观念上进行对比,从而设想在市场经济为主、多元文化主义下的社会背景中,,蒲剧艺术的生存、发展、传承的未来走向,并提出蒲剧需要改革、如何改革等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端正保护意识 推进民俗文化繁荣[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白松强;;方言与民俗[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郑X;;漫谈中国传统床装饰艺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4 吴丽华;;试论适应高寒气候的关东民俗文化[J];理论观察;2009年02期
5 杨光;;浅析赫哲族的民俗文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3期
6 皮志伟;贾巧燕;;论徽州三雕和徽州民俗文化的关系[J];艺术学界;2009年02期
7 刘朝晖;;清明民俗琐议[J];装饰;2010年05期
8 刘明珠;;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启示[J];工业设计;2011年06期
9 徐佳莹;;浅谈音乐与民俗文化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朱春玲;;云南旅游对民俗文化新审视[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娜;石奕龙;;王娜、石奕龙:传统节日的区域性文化表述——以内蒙古地区端午节民俗活动为例[A];2013年集美第九届海峡两岸端午文化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谦 刘泽s
本文编号:1200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20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