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我国近现代鄱阳渔鼓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18:23

  本文关键词:我国近现代鄱阳渔鼓艺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鄱阳渔鼓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现代发展 保护与传承


【摘要】:在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文化越来越接近,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丰富多样的文化样式陆续消失,就像一些生物物种一样也处在濒临灭绝的境地。随着年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纷纷离世,加上各种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渐行渐远,逐渐消逝在人们的审美视野中。本文所述的鄱阳渔鼓(Poyang Yugu)艺术就是这样一项亟待保护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硕士论文主要由绪论、本论、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本论部分则分成五个章节进行分别论述。渔鼓艺术发源于唐,成型于宋,流行于明清,自清末民初传入鄱阳以来,经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具有鄱阳地方特色的地方曲艺曲种——鄱阳渔鼓。鄱阳渔鼓记录着一个地区或地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本文第一章首先对鄱阳渔鼓艺术的起源以及其在近代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梳理与研究。渔鼓自近代传入鄱阳以来,在鄱阳湖畔这片广袤的沃土上经过了长足的地方性生长,在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经过钟日根、周天润等数代艺人的改革与创造,形成了“二下响”与“三下响”两大艺术流派。其中“二下响”派传唱至今,本文第二章则主要对近现代鄱阳渔鼓艺术的两大流派与传承谱系问题进行梳理与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的地方田野调查后所得的一手资料基础之上,通过搜集、挖掘、记录、整理现存的鄱阳渔鼓资料,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分析鄱阳渔鼓音乐与表演特征,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更科学有力的证据,为繁荣新时代鄱阳渔鼓演唱与音乐创作提供更为广泛的素材和理论依据。因此,本文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对鄱阳渔鼓艺术的伴奏乐器制式、题材内容与鼓词特点、唱腔风格与板式特征等音乐形式问题以及鄱阳渔鼓艺术的演出场地及舞美服饰、表演程式与演奏姿势、表演技巧等音乐形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鄱阳渔鼓艺术作为一种具有历史纽带意义的文化艺术形式,在其长期处在“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口头相传、人亡鼓息”的生存模式下,亟待我们去进行抢救性保护与创新传承。本文第五章主要论述了现代鄱阳渔鼓艺术的保护与创新等问题,探寻对于鄱阳渔鼓艺术而言相对合理、科学的保护方案,使其在新时期发挥自身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文化与经济和谐发展。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田野调查法、描述法、比较分析法、举例分析法、多学科交叉法等研究方法,结合所收集和掌握的珍贵资料对我国近现代鄱阳渔鼓艺术进行客观、有效地研究,针对鄱阳渔鼓艺术这项民间音乐文化进行高度理论总结,并深度挖掘出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并得出结论:鄱阳渔鼓艺术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历史沉积下来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它具有永久的价值。现如今它同许多传统民间艺术一样,随时濒临消亡的边缘,只有创新和发展才能将其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下去。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鄱阳渔鼓艺术相关内容的研究,唤起文化界及学术界对该民间曲艺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年02期

3 孙文仲;江敏;;“鄱阳渔鼓”:在抢救中走向春天[J];当代江西;2007年12期

4 李玉英;;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品牌[J];当代江西;2008年08期

5 程琳萍;;源远流长的鄱阳渔文化(上)[J];当代江西;2009年09期

6 程琳萍;;源远流长的鄱阳渔文化(下)[J];当代江西;2009年10期

7 冯光钰;曲艺音乐的传播(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冯光钰;曲艺音乐的传播(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9 黄沁;论音乐传播形式发展及其价值体现[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10 冯光钰;中国传统音乐传播网络与音乐资源共享[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255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255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9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