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河南坠子为例

发布时间:2017-12-15 14:28

  本文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河南坠子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河南坠子 非遗 保护 传承


【摘要】: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增强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习了一百多年的河南坠子面临濒危的处境,故做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十分重要。河南坠子作为传统文化瑰宝,已载入了河南曲艺史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非遗"不能入闺供养,应当保护、传承、发展、创新。为此,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对河南坠子的概况、流派、发展历程和艺术价值加以分析和论述,进而提出一系列有关河南坠子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作者单位】: 平顶山学院;
【分类号】:J826
【正文快照】: 河南坠子,因主要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以及华北的部分省市,又因用坠琴伴奏并用河南语音演唱,故得名“河南坠子”,俗称“坠子书”、“简板书”、“响板书”,简称“坠子”,属于渔鼓、道情类曲种。在唱腔上,唱念均以中州方言为主,兼用少量的徽白,同时吸收了一些普通话的字音。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立生;;“逗”与“斗”的辩证法——从山东“曲艺式新闻”中的再发现[J];曲艺;2007年10期

2 东方斗;;青海地方曲艺面面观[J];雪莲;2011年01期

3 索洁;;曲艺苗苗曲艺根[J];曲艺;2011年06期

4 彭绍祖;;在曲艺“发烧友”的故乡[J];南国红豆;2000年04期

5 张巨山;;开平举办金秋曲艺敬老活动[J];南国红豆;2004年06期

6 索次;回顾新时期西藏曲艺事业走过的历程[J];西藏艺术研究;2005年03期

7 李春秋;洪霞;;给未来留一些声音 为发展创造条件——“四川曲艺继承与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J];四川戏剧;2006年01期

8 索朗次仁;;关于发展西藏民族曲艺事业的思考[J];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04期

9 孙悦湄;;宁波象山曲艺“唱新闻”文化生态与社会生态研究[J];艺术百家;2010年06期

10 肖学锋;;曲靖青少年曲艺文化的回眸与构想[J];大舞台;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珏娟;少儿曲艺大赛四川“怯场”[N];四川日报;2007年

2 记者 李天然;全国首个“曲艺之乡”打造东北新“曲艺码头”[N];大连日报;2013年

3 张浩;天津曲艺促进会成绩斐然[N];天津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李韵 通讯员  范文清;曲艺:生生不息的文化记忆[N];光明日报;2006年

5 梁思 记者 邱凌;市曲协积极发挥曲艺轻骑兵作用[N];朝阳日报;2008年

6 干德明;四川省曲艺团振兴曲艺连出“七招”[N];中国文化报;2004年

7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曲艺之“花”绽放南国[N];深圳特区报;2011年

8 吴文科;对曲艺的认识误区及发展对策[N];光明日报;2000年

9 ;为了湖南曲艺的科学传承[N];中国艺术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林雪娜 本报实习生 农琴倩;广西曲艺苍凉音韵扬出奋起调子[N];广西日报;2013年



本文编号:1292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292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9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