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昆曲艺术中的江南之美——以《牡丹亭》为例
本文关键词:浅析昆曲艺术中的江南之美——以《牡丹亭》为例 出处:《美与时代(下)》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产生于江南地区的昆曲艺术,行腔婉转悠远,表演优美细腻。作为昆曲艺术的代表作之一的《牡丹亭》,从人物设置、声腔唱词到舞台意境,都表现了昆曲艺术的美学特征。作为起源于江南地区的艺术形式,受江南文化土壤的滋养,昆曲艺术尽显江南之美。
[Abstract]:Produced in the Jiangnan region of Kunqu Opera, tune mildly distant, beautiful and delicate performance.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Kunqu Opera "Peony Pavilion", and set the tune lyrics to the stage from the artistic figures, both show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Kunqu opera. As an artistic form originating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is nourished by the cultural soil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art of Kunqu opera shows the beauty of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分类号】:J82
【正文快照】: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是江南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一、昆曲的起源与表演体系 昆曲又有昆剧、昆腔、昆山腔之称,在元代末期产生于苏州一带。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曾辞官隐居于江南,在此创作散曲,后将所创作的曲调传给浙江澉浦杨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颖;《牡丹亭》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蒙;;《牡丹亭》用典刍议[J];黑龙江史志;2015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雪莲;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板俊荣;民族音乐学多位网视野下的海州五大宫调[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罗静晶;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的修辞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2 赵倩;《审音鉴古录》中的昆剧舞台艺术论[D];南京大学;2012年
3 雷颜丽;乔叶散文的修辞探析[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4 张艺;明代旅游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馥梅;都市文化视角下的沪剧与近代上海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许倩倩;清代金陵私家园林与文学[D];安徽大学;2014年
7 靳立;《_5STr涝穵炑詷ǜ裱芯縖D];扬州大学;2014年
8 李茹;八股文修辞艺术探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其福;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盛志梅;试论清代弹词的江南文化特色[J];江淮论坛;2003年01期
3 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J];江海学刊;2002年01期
4 陈望衡;;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J];江海学刊;2006年01期
5 戴健;晚明吴越风俗与戏剧活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周衡;;江南文化的浮沉与吴中四士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刘士林;《闲情偶寄》与江南文化的审美情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傅承洲;文人话本与吴越文化[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孙秋克;柳梦梅形象与《牡丹亭》时代命题的完成[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10 单有方;《牡丹亭》中的“梦”意象[J];南都学坛;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薛玉坤;区域文化视野中的宋词研究——以江南区域为中心[D];苏州大学;2003年
2 彭茵;元末江南文人风尚与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管殟;昆剧舞台美术源流考[D];苏州大学;2006年
4 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D];中山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蕴明;我们为什么要提出保护昆曲?[J];中国戏剧;2001年08期
2 蔡正仁;中国昆曲──迈开大步向前走[J];中国戏剧;2001年08期
3 王恂;昆曲的命运[J];中国戏剧;2001年09期
4 慧敏;文化部举办昆曲展演[J];中国戏剧;2001年10期
5 ;昆曲——光明行[J];上海戏剧;2001年06期
6 丁修询;昆曲三谈[J];艺术百家;2004年01期
7 晓罗;全国政协实施《保护扶持昆曲艺术》工作[J];中国戏剧;2004年06期
8 戴平;保存昆曲遗产之我见[J];戏剧艺术;2004年03期
9 文轩;我校举办昆曲艺术高峰论坛[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汪人元;关于昆曲的保护、扶持和振兴[J];艺术百家;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毓敏;;根据昆曲的规律发展昆曲[A];中国演员(2011年第4期总第22期)[C];2011年
2 侯少奎;;喜看昆曲现代戏《陶然情》[A];中国演员(2011年第5期总第23期)[C];2011年
3 汪仕豪;;苏州园林引入昆曲艺术让国宝发扬光大[A];中国公园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4 杨凤一;;昆曲的改革、发展,要立足于抢救、继承[A];中国演员(2011年第4期总第22期)[C];2011年
5 黄竞莹;;顾卫英的昆曲表演[A];中国演员(2011年第6期总第24期)[C];2011年
6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深入推进[A];中国演员(2011年第3期总第21期)[C];2011年
7 刘南;;海峡两岸昆曲艺术家献演《牡丹亭》 昆曲邂逅海德堡[A];中国演员:2013年第4期 总第34期[C];2013年
8 沈泉生;;谈木偶昆曲的传承及保护[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9 孙毓敏;;一次昆曲艺术大餐[A];中国演员(2012年第3期总第27期)[C];2012年
10 李蓉;;努力坚守 传播昆曲文化——记浙江昆剧团青年小生曾杰[A];中国演员(2012年第4期总第28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 涟;美妙的昆曲“家乡行”[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刘玉琴;昆曲保护亟待加强[N];人民日报;2004年
3 朱为总;昆曲难寻来时路[N];人民政协报;2002年
4 王小春 薛颖旦;我省颁布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工程方案[N];新华日报;2004年
5 本刊记者 郭青剑;青春昆曲离年轻有多远?[N];中国艺术报;2006年
6 朱伟明;昆曲学术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6年
7 汪秋萍;柯军:想让昆曲“飞起来”[N];新华日报;2006年
8 记者 查金忠;今后一年,南京人可以免费看昆曲[N];南京日报;2007年
9 牟康;昆曲故乡以昆曲文化育人[N];中国艺术报;2008年
10 周玉宁;《昆曲艺术大典》出版在即[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轩蕾蕾;新时期昆曲学术史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大学;2010年
3 柯凡;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胡斌;近现代昆曲教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5 朱夏君;20世纪昆曲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6 朱俊玲;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蒯卫华;昆曲商调曲牌曲腔关系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朱琳;昆曲与近世江南社会生活[D];苏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经华;昆曲在安徽的流传与变异[D];安徽大学;2010年
2 刘娅静;当代昆曲传播的媒介图景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峤U,
本文编号:1338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338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