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音乐剧《桂林故事》满妹的唱腔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6 20:40

  本文关键词:音乐剧《桂林故事》满妹的唱腔分析 出处:《广西艺术学院》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桂林故事》 满妹 唱腔


【摘要】:音乐剧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迅速在欧美国家兴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推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音乐剧这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从西方国家传入了我国。在中国经济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单一模式的艺术形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渐渐地,许多人更愿意选择回归剧场,亲身感受现场表演的真实艺术冲击力所带来的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这样的审美心理需求必须是一种在视听感官上具有冲击力的艺术形式才可以满足观众。而音乐剧这样的艺术形式恰好符合这种市场上的客观需求。但如果中国的原创音乐剧是将西方音乐剧的种种模式全套照搬的话,事实上是不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的。 2006年,广西第一部本土原创音乐剧《桂林故事》在南宁上演。该剧由广西著名文学家张仁胜导演兼编剧,广西已故作曲家傅磬作曲。它把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注入其中,集地域资源优势为一体,突出民族特色,关注社会热点,揭示了人生哲理问题,反映了社会现状,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中国风格的音乐剧。该剧运用多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借鉴国外音乐剧的表现手段,成功地将广西的民族音乐、舞蹈、传统文化和审美相结合,这不仅是广西音乐剧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也是广西文化界本土意识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推动了音乐剧在广西本土的发展。 音乐剧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就在于音乐本身,而音乐剧中各个角色的演唱则是体现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成败的关键。演员在演唱中的音色运用、歌曲艺术处理及情感表达是与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不可分割的。而演员在舞台上演唱水平的发挥和对人物外在和内在的驾驭能力又会再次赋予人物形象新的内涵。笔者参加了《桂林故事》第一版的全部十五场的演出,在剧中出演满妹一角。满妹是本剧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全剧最能触动人心的艺术形象。笔者试图将演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相联系起来,结合剧情和人物心态,首次将满妹从戏剧形象、音乐形象和其唱腔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在饰演人物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揭示人物情感和思想内涵,并对此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进行总结,从而为声乐学习者饰演人物提供一定的心理路径和演唱基调。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是文章对该剧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的阐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音乐剧《桂林故事》的概况进行简介,并对满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一个简单分析,对满妹在剧中起到的作用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第三部分是笔者结合实践,对满妹的唱腔进行一个细致深入的分析。通过分析,对满妹的艺术形象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展现。该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主要从咬字行腔、情感表达、歌唱中的表演三方面解读满妹的唱腔。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研究的总结。
[Abstract]:The musical was bor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d was springing up in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in 1920s. With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after 1980s, a brand-new art form of musicals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from western countri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also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single form of art has been increasingly unable to meet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the masses. Gradually, many people are more willing to choose the return theatre to experience the new experience of the real art impact of the live performance. Such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needs must be an artistic form that has an impact on the audio-visual senses to satisfy the audience. And the musical form of the musical is just in line with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he market. But if the Chinese original musical is to copy all the models of the Western musical, it is in fact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esthetic needs of the Chinese audience.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媛;;论音乐剧表演中的角色塑造[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谢斌;;音乐剧《桂林故事》演唱风格解析[J];歌海;2011年03期

3 麦展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浅淡音乐剧《桂林故事》的音乐特色[J];歌海;2007年01期

4 耕夫;;说着坚守,说着寓言——大型音乐剧《桂林故事》观后杂记[J];歌海;2007年02期

5 王雪敏;;浅谈中国传统声乐中的行腔与润腔[J];人民音乐;2007年09期

6 张晴;民族声乐与戏曲唱腔的比较研究[J];四川戏剧;2005年06期

7 王玲玲;;民歌与戏曲唱腔的关系辨析[J];四川戏剧;2006年03期

8 黄小惠;;民族声乐的行腔浅析[J];四川戏剧;2009年05期

9 智艳;;用歌声与形体语言塑造人物——从表演艺术角度看音乐剧《五姑娘》[J];人民音乐;2006年05期

10 周建华;杜娜;;从民族性到多元性——由《桂林故事》所引发的广西原创音乐剧发展的深层思考[J];艺术科技;2013年02期



本文编号:1338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338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d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