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中国文艺学理论转向下的莎士比亚话剧演出

发布时间:2018-01-02 05:10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艺学理论转向下的莎士比亚话剧演出 出处:《戏剧艺术》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文论转向 莎士比亚话剧演出 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中国文艺学自20世纪初形成之后经历了三次理论大转换。理论的转变必影响其指导下的实践,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舞台上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面前,古典文艺学转向现代形态文艺学,文艺审美性从属于社会性,莎士比亚被借用为宣传革命、激励国民的文化工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转向下,为铸就文化壁垒,防止西方意识侵袭,整个莎剧舞台出现了政治统一指令下斯氏体系独霸的局面,文艺本体的独立性丧失。现代、后现代文艺学转向下的莎剧演出呈现出开放性、审美性和多样性特点,同时存在着"求新求奇"的过分追求,使得莎剧演出流于形式,或成为个人情感宣泄的工具,极不利于莎氏经典的传承。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是宗旨。
[Abstract]: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formation experienced three times of theory. The theory of change will affe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acti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Shakespeare in the China drama stage also appear in different forms. The salvation of the social reality.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to the modern forms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the Shakespeare belongs to the social. Has been used as the National Cultural Revolution propaganda, incentive tools. China Marx literary theory to, to create cultural barriers, to prevent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ern consciousness, Shakespeare stage appeared to dominate the STEVENSI system 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e unified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loss of independence of literary ontology. Modern, postmodern literary studies to the Shakespeare performance showing openness, diversity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ence of "excessive pursuit of novelty and strange", the Desha play form, or become one. I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nheritance of Shakespeare's Classics. It is a purpos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y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接受与流变研究”(项目编号:14BWW048)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舞台上莎剧编演的嬗变轨迹”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J834
【正文快照】: 何谓文艺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文艺学的解释如下:以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包括文艺理论、文学史和文艺批评。据此推理,文艺学该是研究文学的学科,是文学学。但自20世纪初“文艺”一词在我国学界出现,一直用来指涉文学、艺术或文学和艺术,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蓓;倾听逝去时代遥远的回声——读《时代的回声——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文艺学》[J];文艺争鸣;2002年05期

2 荣文仿,曾凡解;略论全球化与中国文艺学发展之关系[J];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03期

3 金元浦;博弈时代中国文艺学的勃勃生机[J];文艺争鸣;2005年03期

4 杨守森;;论中国文艺学的创新[J];东方丛刊;2006年01期

5 高楠;中国文艺学的世纪转换[J];文艺研究;1999年02期

6 李衍柱;中国文艺学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枣庄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7 杨守森;学术人格与20世纪中国文艺学[J];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8 李冬梅;;回顾与展望——反思前苏联文艺学及对中国文艺学自身发展的建议[J];琼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周扬剑;;从个体哲学到生态文艺学——从王晓华的几本著作看中国文艺学建构的一个理路[J];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04期

10 唐代兴;;反思·批判·启蒙:中国文艺学建构的清基之思[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高楠;;中国文艺学的转换之根及其话语现实[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高楠;;文艺学:传统与现代的纠葛[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程远;;世纪坐标中的学术接力——读李衍柱《时代的回声——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文艺学》[A];东方丛刊(2001年第4辑 总第三十八辑)[C];2001年

4 李衍柱;;“天下同归而殊途”——谈中国现代文艺学建设的三种不同模式[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东师范大学 杨守森;创新中国文艺学[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金龙;中国文艺学形式范畴的语义分析及百年来的演变概况[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677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3677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4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