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歌剧创作中的民族化进程
本文关键词:试论中国歌剧创作中的民族化进程 出处:《音乐创作》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歌剧 民族化 三个时期 成就与困境 转化与自主发展
【摘要】:歌剧艺术在20世纪传入中国,从最初的欣赏和评论,发展到模仿和自主创作,在中国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与传统文化簇拥下,形成了独具东方艺术魅力的"民族歌剧"。在数十年对于歌剧艺术的民族化探索中,我们有过苦苦求索,有过挫折阻碍,也有过骄人的艺术成就。仔细观察这条民族化发展的道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重要阶段来看待,本文的论述以纵向的时间线索展开,详实的考察了不同时期中国歌剧民族化的进程和特点。希望能够为中国歌剧在当代和未来的创作和研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Abstract]:The opera art i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 from the initial appreciation and comment , to the imitation and self - creation , in China rich folk music resourc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 we have formed the " national opera " with the charm of oriental art . After decades of study on the nationalization of opera art , we have seen 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opera in different periods . 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give certain support and help for Chinese opera in the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creation and research .
【作者单位】: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
【分类号】:J822
【正文快照】: 歌剧艺术源于欧洲,在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中孕育而 起桥梁的音乐人才。这并不是一两个有志青年的单打独斗,生,这种汇集了文学、歌唱、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于一身 也不是哪个音乐家的灵光一现,必须形成一定范围和理论层的艺术佳品,不仅拥有强烈感人的舞台表现力,更富含深厚 面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清元;;民族歌剧主题唱段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5年01期
2 贾韵;;歌剧《巫山神女》艺术创作探微[J];北方音乐;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青桐;;歌剧也讲“中体西用”[J];北方音乐;2008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佳佳;;中国歌剧中红色女性的形象塑造[J];民族音乐;2007年06期
2 余言;;2008中国歌剧论坛在京举行[J];中国戏剧;2009年01期
3 王祖皆;;让中国歌剧迎来明天的辉煌[J];人民音乐;2009年03期
4 蒋力;;“2008中国歌剧论坛”散记[J];人民音乐;2009年03期
5 金曼;;当代中国歌剧人的责任和使命[J];人民音乐;2009年03期
6 满新颖;;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歌剧遗存的历史问题[J];戏剧艺术;2009年04期
7 邱玉璞;;小议“中国歌剧”[J];人民音乐;2009年10期
8 马莎;;建国60年来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J];南都学坛;2009年05期
9 黄奇石;;寂寞的歌剧探索者——陈紫《我毕生的追求——中国歌剧》读后[J];人民音乐;2009年12期
10 直庚;;中国歌剧的阵痛与反思——“2008中国歌剧论坛”纪实[J];歌剧;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詹士华;从芜杂的史迹中寻觅中国歌剧的足音[N];文艺报;2006年
2 万一;中国歌剧:“咏叹”世界还靠中国元素[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本报记者 赵忱;中国歌剧不甘寂寞[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刘群生 专家 王祖皆 蒋力;研讨多元现状 振兴中国歌剧[N];中国信息报;2008年
5 江水;2008中国歌剧论坛在京举行[N];中华新闻报;2008年
6 王祖皆;齐心合力实现中国歌剧繁荣[N];音乐周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赵忱;未名湖见证中国歌剧的春天[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金曼;中国歌剧要有自己的品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李t$;中国歌剧走出去需创新传播方式[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文化部党组书记 部长 蔡武;全面促进中国歌剧艺术繁荣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小林;对中国歌剧的回顾与展望[D];河北大学;2007年
2 熊琰;1957-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吕爽;试论中国歌剧的民族性特征与未来发展优势[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慧慧;关于中国歌剧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聪慧;中国歌剧典型女性形象及其演唱风格[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珊珊;论歌剧《伤逝》中“子君”艺术形象的塑造及其对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杨嘉悦;后殖民主义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歌剧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历;从歌剧《伤逝》看中国歌剧的发展[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顾娜;新世纪(近十年)中国歌剧女性角色演唱表演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吕海霞;“文革”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82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38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