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歌剧《刘胡兰》《红霞》音乐创作中戏曲元素初探

发布时间:2018-01-09 06:38

  本文关键词:歌剧《刘胡兰》《红霞》音乐创作中戏曲元素初探 出处:《当代音乐》2016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歌剧 《刘胡兰》 《红霞》 板腔体


【摘要】:戏曲板腔体手法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运用始自歌剧《白毛女》,在随后的《小二黑结婚》中逐步成熟。本文着重探讨歌剧《刘胡兰》及《红霞》中对《白毛女》以来借鉴戏曲手法创作中国本土歌剧的经验延伸,并分析板腔体手法在两剧中的具体运用。
[Abstract]: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Chinese opera begins with the opera "White-haired woman". In the subsequent "Square Black Marriage" gradually matured.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opera "Liu Hulan" and "Hongxia" to "White-haired woman" since the use of opera techniques to create Chinese local opera experience. And analyze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the board cavity technique in the two plays.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分类号】:J617.2
【正文快照】: 板腔体是中国戏曲音乐的曲体结构之一,自形成以来推动着戏曲创作的繁兴。而在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初期,作曲家们有意识地借鉴板腔体手法同样为中国歌剧创作寻求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歌剧作品。一、板腔体在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中的最初运用中国民族歌剧创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芝风;;漫谈地方戏的继承和创新[J];中华艺术论丛;2010年00期

2 杨东;;对板腔体声腔的艺术分析[J];大舞台;2014年07期

3 刘轲;;豫剧板腔体戏曲声腔的形态分析[J];音乐大观;2014年01期

4 李连生;;板腔体的形成与戏曲声腔演化的特征[J];学术研究;2007年10期

5 刘娜;;河北威县乱弹曲牌体与板腔体唱腔试析[J];作家;2011年18期

6 李砚;;板腔体戏曲唱腔的特征[J];当代艺术;2007年02期

7 路应昆;;戏曲数唱简论[J];中国音乐;2012年01期

8 李玖久;从特殊道路走向板腔体声腔的黄梅戏[J];黄梅戏艺术;2005年01期

9 ;《戏曲作曲》将出版[J];上海戏剧;1989年03期

10 本刊编辑部;;国之粹[J];世界儿童;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良;;保护戏曲要总结历史经验[A];中国演员(2012年第1期总第25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驻辽宁记者 毛琦;铁岭秧歌剧,未来之路怎么走[N];中国文化报;2012年

2 ;“黄梅”飘香在故乡[N];中国文化报;2003年

3 陆麒安;浅草中的“淮海奇葩”暗香馥郁[N];文汇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钱庆利;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中的板腔体结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400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00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6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