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干龙船与傩堂戏的形成——以傩公傩母为考察中心
本文关键词:划干龙船与傩堂戏的形成——以傩公傩母为考察中心 出处:《戏剧文学》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傩公傩母是傩堂戏的标志性神灵。傩公傩母这对配偶神早在唐代就出现在驱傩队伍里;而湘黔一带至迟在明末已经普遍崇信傩公傩母。在傩堂戏分布的黔、渝、鄂、湘毗邻地区,历史上曾普遍存在一种巫师肩扛放置有傩公傩母的木制龙船四处游走为人家驱除不详、祈求安康的活动——划干龙船。傩堂戏的一些地方称谓(舡神、扛神、逛神等),暗示出其与划干龙船之间的内在联系。质言之,傩堂戏的标志性神灵傩公傩母的直接来源应是划干龙船。
[Abstract]:Nuo public exorcism mother is the symbol god of Nuotang opera. However, Hunan and Guizhou have generally worshipped Nuo Gong Nuo and Nuo Mu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t the latest, and the adjacent areas of Guizhou, Chongqing, Hubei and Hunan have been distributed in Nuotang opera. In history, there was a kind of wooden dragon boat with Nuo public and Nuo mother placed on the shoulders of wizards, which swam around to drive away the unknown and pray for the well-being of the Dragon Boat. Some places of Nuotang Opera were called "Nautilus" ("Nautilus", "carrying God"). In short, the direct source of the symbol of Nuotang opera is the dragon boat.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
【基金】: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2014年基地项目“贵州傩堂戏的形成研究”(项目编号:JD201406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09.2
【正文快照】: 傩堂戏中供奉的神灵很多,包括神案上绘制的密密麻麻的神灵,面具上雕刻的形形色色的神灵,坛上坛下供奉的神偶,以及师坛上供奉的历代祖师。在这众多的神灵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也是傩堂戏区别于其他傩戏品种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傩堂里供奉的傩公傩母。这里,我们就傩公傩母以及它们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雷翔;混融社会中的整合力量——《还坛神》调查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2 陈玉平;;论傩公傩母信仰与传说[J];怀化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3 黄柏权;葛政委;;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州莲;瞿宏州;;道教在明代永顺土司的兴盛及成因[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李宛荫;;财神与邪神:近代江南五通神的双重身份[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3 欧阳岚;;传说在历史现场中的记忆与失忆——以桑植白族仗鼓舞起源传说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12期
4 许钢伟;;傩堂戏掌坛师的身份辨析——傩堂戏传承人研究之一[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5 李萍;;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研究综述[J];大音;2010年01期
6 雷天旭;;庆阳传统社火的文化内涵[J];陇东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葛政委;;危机后仪式:鄂西土家族还愿仪式解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刘兴禄;;20世纪以来中国傩文化研究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邵万宽;;农事节俗中的中国传统面点文化祈盼[J];农业考古;2014年01期
10 闫艳;;“诗性哲人”钟敬文的民间文艺学思想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田敏;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安徽;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D];西南大学;2011年
4 朱琴;苏州古代笔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周晴;河网、湿地与蚕桑[D];复旦大学;2011年
6 刘兴禄;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胜鹏;明清时期江南戏曲消费与日常生活(1465-1820)[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小明;民间美术的模式化特征[D];天津大学;2013年
9 刘海霞;中国古代城市笔记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蕾;江南传统节俗与社群关系网络[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2 刁楠;论雍正乾隆年间西风东渐下的姑苏版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曹玲玉;河南罗山皮影戏音乐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海平;中国傩面具及其文化内涵[D];兰州大学;2008年
5 吴义东;网络媒体消费文化观念传播与构建的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6 姚佐英;湘西苗族生活器具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0年
7 梁虎;复活的仪式——大理诺邓白族村现代祭礼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0年
8 罗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
9 侯小纳;中国天鹅处女型故事中“原形回归”情节单元意义探究[D];云南大学;2012年
10 张玮;论竹林小说中的民俗书写[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绍明;巴蜀傩戏中的少数民族神祗[J];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2 巫瑞书;楚湘傩神探幽[J];益阳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江林;德江土家傩堂戏考析[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2 熊晓辉;;土家族傩堂戏的戏剧品格[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何立高;;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文化特色研究(上)[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何立高;;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文化特色研究(下)[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邬小中;;黔东北土家族傩堂戏及演唱特点[J];四川戏剧;2008年04期
6 郭大章;王天培;;贵州铜仁傩堂戏及其文化精神[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7 阿土;;铜仁德江傩堂戏[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8 朱海凤;;傩堂戏中的中国画元素[J];艺术探索;2012年05期
9 王文艺;;论贵州德江傩堂戏语言中的仿拟修辞格[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罗受伯;黔东土家族傩堂戏与楚文化关系之管见[J];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吴应仕;;德江土家族傩堂戏文化产业开发战略研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黎世宏;;德江傩堂戏的分类与特色[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何立高;;黔东北土家族傩堂戏的文化内涵[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连怀;;德江傩堂戏保护和利用浅论[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吴应仕;;傩堂戏与道教[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高应智;;浅论德江民间音乐对德江傩堂戏的作用[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李觉序;;德江傩堂戏与土家族[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智勇;;德江傩戏的社会功能初探[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华明香 杨正文;松桃苗家的傩堂戏文化[N];铜仁日报;2009年
2 张劲涛;德江傩堂戏后继有人[N];贵州民族报;2008年
3 龚凤军;贵州德江 老干部集中学习傩堂戏[N];中国老年报;2009年
4 徐万江;《德江傩堂戏》的造势者——田维跃[N];贵州民族报;2006年
5 吴应仕;傩堂戏:德江发展文化产业的强大引擎[N];贵州民族报;2006年
6 吴应仕;中国梵净山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始末[N];贵州政协报;2008年
7 陈玉平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傩从驱逐仪式到仪式戏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田儒钦;乡曲催泪青衫湿[N];光明日报;2003年
9 袁仕友 罗新祥;竹雕怪杰杨国大[N];中国旅游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圣予;对德江傩堂戏“过关”中傩舞的解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周岚;湘西凤凰傩堂戏的形态分析与唱腔音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01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01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