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戏剧文体要求与京剧《霸王别姬》人物形象塑造

发布时间:2018-01-20 06:56

  本文关键词: 京剧《霸王别姬》 文体要求 形象塑造 出处:《四川戏剧》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对《霸王别姬》人物形象的流变研究中,现有研究大都侧重于从性别诗学的角度对文本内容和形象特征进行阐发,而忽略了文体要素对于形象的塑造作用。作为跨文体叙事的代表,"霸王别姬"故事人物形象的成型与丰满都与不同文体本身的特殊要求有着紧密联系。其中,作为"霸王别姬"人物形象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京剧《霸王别姬》正是充分利用了戏剧文体的表演性最终完成了项羽和虞姬在文艺叙事中的形象建构,成为"霸王别姬"叙事最成熟、最具内涵且人物形象最圆满的作品,也奠定了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haracters of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most of the existing studies focu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content and imag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poetic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ross-stylistic narration, the formation and fullnes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of "Farewell my Concubin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styles themselves. 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hain of characters' characters, Beijing Opera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makes full use of the performance of drama style and finally completes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Xiang Yu and Yu ji in literary narration. It has become the most mature, intension and character-like works of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and has also established its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观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AZW001 暨南大学科研培育与创新基金项目“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范式危机与转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NYH007
【分类号】:J821
【正文快照】: 叙事与文体的关系问题,在学界研究中一直受到忽视。尤其是在主题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注重比对不同文本的叙事差异,并从此种差异中缕析出时代文化、作家经历等诸多诱因,却将文体差异轻轻放过,搁置不论。按照我们的思维惯性,文体只是承载叙事的容器,真正使故事产生意义的,还在于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洁明;;“设论体”词探微[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王渭清;;苏轼散文体制创新管窥——苏轼散文文体形态论之一[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郭艳菊;;唐代奏议文研究述略——1980年以来的情况[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宁夏江;;近代诗歌的纪实性及其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5 赵光平;;谈《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话剧改编[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02期

6 朱明月;;民族歌剧《江姐》咏叹调《五洲人民齐欢笑》作品赏析[J];大舞台;2012年01期

7 刘小莉;熊贤勇;;论清代科举及书院与姚鼐的为文[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章清;“策问”中的“历史”——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一个侧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刘曙初;;论元白文与传奇的交叉影响——唐传奇兴盛的一种新考察[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李巧钰;;梅州客家山歌剧形成之要素[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颖;浅析目的论下戏剧文化信息传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郑岚;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戏剧翻译新标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征;消费文化视域下山水实景演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桑慧;被淡忘的马兰花[D];河南大学;2011年

5 刘广生;中学语文戏剧文本教学去戏剧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杜晓杰;霸王别姬叙事演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柏倩;先秦文体的发生和文化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娟娟;范晔《后汉书》论赞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晓慧;论莫里哀喜剧中的身份躲藏[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丽萍;汉代自序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政;;有意义的可贵探索——评电视连续剧《大宋提刑官》[J];名作欣赏;2006年02期

2 杨丽;;歌剧《卡门》的人物形象塑造与音乐风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8期

3 沈恒;论歌剧《弄臣》中伯爵的形象塑造[J];艺术百家;2005年04期

4 李朝阳;;电视剧“反面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误区剖析[J];学理论;2011年01期

5 王彦波;;戏剧片段教学浅议[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萧盈盈;;军事题材电视剧形象塑造的突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金洪申;;崇高化和崇高美——评电视剧《51号兵站》的正面人物形象塑造[J];电影文学;2007年16期

8 李佳佳;;中国歌剧中红色女性的形象塑造[J];民族音乐;2007年06期

9 张盼;;新时期谍战剧在英雄形象塑造上的突破[J];东南传播;2011年05期

10 蔡莹涓;;闽剧丑角浅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村里;;生活·实践——表演艺术漫话[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王敏;;崭新的时代矛盾 鲜活的人物形象——评大型话剧《炮震》[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陈雪芳;;动画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定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曹景阳;;《吴二哥请神》创作小结[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5 胡尔西德;;谈谈赛丽曼这一人物的创作体会[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6 李秀明;;我愿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求索[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7 曹翠芬;侯克明;;斯坦尼不是惟一的表演之桥[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8 张连文;;《挺立潮头》中徐振海的塑造[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上)——第七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9年

9 ;后记[A];演员谈电影表演——首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颁奖大会论文集[C];1988年

10 杨雪英;;古树新花放异彩——谈昆曲《张协状元》的成功改编[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德润;特型演员与领袖形象塑造[N];人民日报;2000年

2 王兰菊;豫剧大师们怎样塑造鲜明的剧中人物形象[N];商丘日报;2007年

3 孟嘉;《闯关东》:一部厚重的史诗剧[N];联合日报;2008年

4 邢建昌 郑连保;浅谈反腐作品正面人物形象塑造问题[N];文艺报;2003年

5 商南县剧团 程刚;如何塑造人物形象[N];商洛日报;2008年

6 郑爽;在理解人物中把握角色 在体现人物中塑造形象[N];友报;2007年

7 陕西省黄陵县总工会 张秋亚;演员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表现[N];大众科技报;2009年

8 王利丽;警惕英雄形象的草莽化[N];中国艺术报;2006年

9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董伟;中国话剧长廊新的人物形象[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陈奇峰;抓住人性弱点成功刻划人物形象[N];汕头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世涛;从李二嫂到狗儿爷—建国以来戏剧舞台上农民人物形象演变轨迹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2 朱玉宁;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3 田义贵;历史形态与文化表征[D];四川大学;2006年

4 谭真明;湖南花鼓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5 彭启贵;九十年代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种族性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6 杨菊;中国左翼电影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尹爱华;意识形态·民族·民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朴圭玉;中韩家庭剧伦理文化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张强;新中国初期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研究(1949-1966)[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聪慧;中国歌剧典型女性形象及其演唱风格[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志勇;歌剧《波西米亚人》中的人物鲁道夫之剖析[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3 曹艳艳;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杨母人物形象及其唱段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4 郭晓波;偶像的重塑,,青春的诠释[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晓玲;关中系列题材电视剧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刘雅锋;新世纪武侠电影论略[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宗俊伟;1990年以来中国电视历史剧类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艳;新世纪中国特情电视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丽萍;论歌剧《党的女儿》的音乐特征及人物形象分析[D];青岛大学;2009年

10 牛明会;论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托斯卡的人物形象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47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47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7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