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曲佛道关系刍议
本文关键词: 宗教戏曲 佛道关系 相争相融 出处:《四川戏剧》2014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儒、释、道经历了长期的冲突、融合之后,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并在元明清戏曲中也有所反映。在中国古代戏曲中,佛道题材剧有着相当大的比重,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宗教认知。剧本中的佛道关系由相争相斗发展到相融并重,一方面反映了宗教发展事实,另一方面也十分生动地反映了民间宗教信仰由扬此抑彼而逐渐趋于混同的发展变化。
[Abstract]: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after a long period of conflict, integration, finally form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three religions in the situation, and also reflected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opera. In the ancient Chinese opera. The play of Buddhism and Taoism theme has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which reflects the religious cognition of the ordinary people in many way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 in the script develops from struggle to integration, on the one hand, it reflects the fact of religious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vivid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folk religious belief.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
【基金】: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教改基金项目《地方戏曲唱腔纳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的研究——以桂剧唱腔为例》支持
【分类号】:J809.2
【正文快照】: 在中华文化史上,儒、释、道三教并存,占据主剧,虽然剧本不存,但抑佛扬道的思想很明显。其他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外来的佛教思想及传统的反映佛道之间冲突的明清剧作,主要集中在吕洞宾与道教思想之间不断冲突、融合,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黄龙禅师、白牡丹故事系列。的发展。这种冲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善明;;《金瓶梅》与“隐性累积”——兼论其讲唱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范丽敏;;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元代“逐臣孤子”类杂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张晓熹;;玉堂春故事的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4 石海霞;;浅析元代尉迟敬德题材的杂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许宜兰;;黄公望与道教[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2期
6 徐蔚;话语重构的历史——元代东坡杂剧解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赵逵夫;;赋体溯源与先秦赋述论(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凌郁之;;论宋代曲艺与小说之关系[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刘奇玉;;批评话语下的戏曲创作主体类型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
10 付善明;;《金瓶梅》与“隐性累积”——兼论其讲唱性[J];东方论坛;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连波;北京道教宫观环境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郭迎晖;明代中后期宗教题材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刘铭;李开先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赵星;乾嘉杂剧形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伏俊连;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黄大宏;唐代小说重写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连生;明代弋阳腔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9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10 陈建华;元杂剧批评史论——古代部分[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晓洁;裴斚《传奇》及其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会芹;宋元话本中东京、临安故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潘琰佩;从三国戏到《鼎峙春秋》关羽形象的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朱兰英;明杂剧艺术体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祁丽丽;胡士莹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宋素乾;香奁艳曲坛[D];兰州大学;2011年
8 翟永俊;杨门女将形象的产生及其戏剧化的发展[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竞文;从“神判”到“人判”[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李保光;《玉堂春》和《春香传》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小雨;;佛道与元杂剧的因缘[J];戏曲研究;2001年02期
2 圣辉;妙音通两岸 梵呗本一家[J];中国宗教;2003年12期
3 李磊;中国上古中古史研究的宗教维度——评钟国发《神圣的突破———从世界文明视野看儒佛道三元一体格局的由来》[J];宗教学研究;2004年04期
4 崔小敬;;佛道争锋与寒山形象的演变[J];宗教学研究;2006年04期
5 陈立华;;唐代中晚唐文人的佛道兼信原因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强昱;《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评介[J];哲学研究;1993年11期
7 王大勇;中国佛道文化的源流与嬗变刍议[J];康定学刊;1997年01期
8 王世光;前清儒者视野中的民间佛道信仰[J];宗教学研究;2002年03期
9 李双璧;佛道中的天堂与地狱[J];文史天地;2002年12期
10 林国妮;;佛道二教的影响与魏晋史学的变化[J];兰州学刊;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喜旺;;教化视野中的佛道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杜羽;开辟佛道教研究新领域[N];光明日报;2013年
2 任国征;佛道争辩中对“玄宗”的误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田乃越;上海佛道教:与时代携手并进[N];中国民族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王海锋;地方志:佛道教研究的新资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发掘地方志文献新价值 开辟佛道教研究新天地[N];中国民族报;2013年
6 白光;文化交融与综合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林国妮;佛道二教对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刘慧;六大看点全新演绎红楼一梦[N];浙江日报;2003年
9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何建明;地方志文献:呈现佛道寺观立体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永翔;明清关中的寺庙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璐;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之争[D];西北大学;2009年
2 吕广明;明太祖与儒佛道[D];安徽大学;2007年
3 周琴;明代佛道教管理制度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4 葛琛辉;论佛道对儒家的狡黠[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冯倩;唐玄宗与佛道教[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479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44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