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戏曲叙事的狂欢意趣
本文关键词: 李渔 戏曲叙事 狂欢 明末清初 江南城市文化 出处:《民族艺术研究》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渔因《闲情偶寄》而名传后世,他的《笠翁十种曲》在清初盛传一时,但却未能进入戏曲经典的行列。显然,李渔的戏曲作品不符合我们对于戏曲"经典"的期待,《笠翁十种曲》基本都是些谐谑笑闹之作,既没有表现什么重大的主题,也不曾塑造什么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格调不高,甚而堪称鄙俗。但这些作品中所蕴涵的秘而不宣的时代文化心理对于后代人来说未免阻隔,可对于同时代人恐怕却具有非常真切的意义。李渔的戏曲创作汲取了晚明社会的荒诞——狂欢化因素,运以文人才情,融合市民智慧,结构机趣的戏文,在观众的笑声中完成其文化心理的公共交流,实现与人消愁的叙事目的。在其作品所展现的淆乱世界里,洋溢着随心所欲的自由与欢快,男女分疆受到挑战,夫妇伦常遭到嘲弄,等级界限模糊了,尊卑壁垒消除了,严肃正经消解在滑稽笑闹之中,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着打破秩序与颠覆权威的快意。
[Abstract]:Li Yu, a dramatist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passed on his fame and fame to later generations because of "casual feelings". His "Li Weng Ten kinds of songs" spread for a while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but he failed to enter the ranks of the opera classics. Obviously, Li Yu's opera works do not meet our expectations for the opera "Classics." "Li Weng's Ten kinds of songs" are basically banter and jockeying works. They show no major theme, nor do they portray any brilliant figures. The style is not high. It is even vulgar. But the esoteric cultural psychology of the times contained in these works is a barrier to future generations. Li Yu's opera creation drew on the absurdity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revelry factors, with the talent of literati, fus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people, the structure of interesting drama, In the laughter of the audience to complete their cultural psychology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achieve the narrative purpose of dispelling worry. In his works show confusion in the world, brimming with freedom and joy, men and women are challenged. The mockery of the couple, the blurring of the hierarchy, the removal of the barriers to the inferiority, the dissolving of the seriousness in the comical laughter, and the joys of breaking order and subverting authority.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李渔的戏曲叙事观念与明末清初的江南城市文化”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1YJC751032)~~
【分类号】:J809.2;I20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红;李渔论戏剧的舞台性[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李敬科;;“享乐自适”——李渔休闲思想漫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陈蓉;;李渔的生平与创作[J];大众文艺;2011年09期
4 谢柏良;李渔与二姬[J];当代戏剧;1985年08期
5 徐保卫;幻灭和希望——前创作时期的李渔[J];艺术百家;1993年04期
6 沈新林;李渔家室考[J];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02期
7 钟明奇;;论李渔红颜薄命的情爱思想[J];文史知识;2007年09期
8 张成全;;从来拜神拜佛都是自拜其心——李渔的鬼神运命观[J];文史知识;2008年08期
9 李芳;;李渔:乱世中求快活[J];学习博览;2013年01期
10 羽离子;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岳毅平;;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探析[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杜书瀛;;美与媚:李渔论人体美[A];东方丛刊(1996年第3辑 总第十七辑)[C];1996年
3 罗光荣;;旅行与人生[A];宜春社会科学——社科普及之窗专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 钟明奇;李渔诗的实录精神[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叶辉 严红枫;400年李渔“热”了4次[N];光明日报;2011年
3 夏烈 郭梅;关于“李渔”的赞和弹[N];中国邮政报;2004年
4 兰溪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刘成芝;李渔文化的现代性及其现实意义[N];金华日报;2011年
5 楼含松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像李渔那样日常生活[N];南方周末;2010年
6 辰君;李渔的“闲情”[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郭锐;李渔:中国古代的一位小资[N];中华读书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叶辉 严红枫;誉满天下 谤满天下[N];光明日报;2011年
9 李小兰;用物闳 取情多[N];湖北日报;2010年
10 陈定家;《李渔美学心解》评介[N];文艺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郑雷;李渔年谱考叙·初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2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源;李渔的整体戏剧观念及其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蔡东民;李渔戏曲编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兴香;李渔世俗美学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洪涛;李渔的家居美学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安平;成熟到奢侈 精致到唯美——李渔文化人格略论[D];吉林大学;2004年
4 潘丹芬;试论李渔的观众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海敏;试论李渔的文化产业思想[D];扬州大学;2006年
6 陈蓉;李渔剧作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
7 吴清海;李渔戏曲舞台演出理论解读[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8 罗晓;美国汉学界的李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淑萍;试论李渔的生活美学[D];暨南大学;2004年
10 郭一儒;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李渔美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13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51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