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活报剧在苏区:历史与形态

发布时间:2018-03-10 06:34

  本文选题:活报剧 切入点:苏区 出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活报剧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具有先锋色彩的新型现代演剧形式,借由苏维埃革命通道大规模涌入中国乡村革命根据地,成为苏区戏剧舞台上最重要的演出形式和革命者建构"工农大众艺术"最现实的历史样本。在苏维埃革命历史空间里,活报剧是革命宣传战线的"轻骑兵",演出形式灵活,不拘一格,既天然地带有苏俄及左翼戏剧舞台的"新潮"和"前卫"特征,又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某些乡村民间艺术的"原始"精神,表现出独特的历史个性。活报剧的兴起是苏区群众性戏剧运动走向深入的产物,折射出苏区红色戏剧运动复杂的现代性面相。
[Abstract]:In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living newspaper drama was a new modern drama form with vanguard color, which poured into China's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by the Soviet revolutionary channel in a large scale. It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performance on the stage of drama in the Soviet area and the most realistic historical sample for revolutionaries to construct "mass art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In the historical space of Soviet revolution, living newspaper drama is the "light cavalry" of the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front, and the form of performance is flexible. Not onl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endy" and "avant-garde" of Soviet Russia and left wing drama stage, but also inevitably inheriting the "primitive" spirit of some rural folk art. The rise of the living newspaper drama is the product of the mass drama movement in the Soviet area and reflects the complex modernity of the red drama movement in the Soviet area.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研究”(项目编号11YJC760053)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苏区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4WX053)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江西与20世纪红色戏剧研究”(项目批准号:JD104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永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电影文化运动[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2 崔金贵;;关怀民族命运: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进步电影运动的时代使命[J];党史文汇;2008年08期

3 杨会清;;革命动员视角下的“神权”崩溃——以土地革命时期为中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罗素敏;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电影文化运动[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陈永祥;;论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对“明星制”的突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6 罗旭东;;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深入开展传统教育[J];党史文苑;2013年06期

7 罗素敏;;试论中共领导下左翼电影运动的发展和壮大[J];红广角;2014年10期

8 黄玲;;电通影片公司夭折原因探析[J];电影新作;2015年01期

9 彭丽君;乐桓宇;;重评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闻黎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波;中国电影批评中的话语权威与身份建构(1937-1949)[D];上海大学;2011年

2 褚亚男;昆仑影业公司发展研究(1945-1952)[D];上海大学;2011年

3 杨新宇;复旦剧社与中国现代话剧运动[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涛;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5 宋林生;现代性与民族性:话剧“民族形式”讨论的再讨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6 黄寒冰;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语境下的“第四种剧本”[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7 刘欣;论中国现代改译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8 耿祥伟;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蔡涛;1938年: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抗战初期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D];中国美术学院;2013年

10 张淳;形象的焦虑—中国早期电影中的“现代人”与“现代性”(1921-1937)[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立;《光明》杂志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林可;论校园戏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建构中的作用[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阎琨;从中国话剧的误区与反拨中反观戏剧的“综合”课题[D];厦门大学;2002年

4 杨蓉蓉;裂隙与融合[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牛德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艺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韩雪莹;田汉的歌词创作与歌词美学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新涛;城市空间视阈下左翼和新感觉派文学的疏离与融合[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邬江萍;方志敏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冬伟;裂隙间的宽容[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吴锦顺;文化传播视野下的中央苏区文化建设[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连华;;论大篷演出形式[J];杂技与魔术;2004年02期

2 侯莹莹;;谈华语音乐剧的探索与发展[J];音乐生活;2011年02期

3 杨履方;谈谈话剧下乡[J];戏剧报;1963年01期

4 许小阳;请不要剥夺我们思考的快乐[J];戏剧报;1986年01期

5 梁永安;话剧漫议三题[J];上海戏剧;1990年05期

6 王跃斌;;针对儿童观众的杂技演出形式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3年13期

7 ;演出形式多样化的兰州歌舞团[J];中外文化交流;1998年01期

8 徐奇;揭晓凤;;国家大剧院演出形式与舞台机械的配置[J];演艺科技;2010年06期

9 鲍国华;;相声的兴衰[J];书屋;2013年06期

10 王毓南;江苏省妐剧团奻用新的演出形式[J];戏剧报;195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夏联旬;;创作木偶佳作 赢得观众芳心[A];如皋·首届全国木偶皮影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臻青;话剧离我们多远?[N];辽宁日报;2002年

2 张婷;剧场,,音乐剧生存的依托[N];中国文化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董城;《公主的盛宴》考验“厨师”智慧[N];光明日报;2014年

4 刘小波;草台班子:戏里戏外的粉墨人生[N];宁波日报;2014年

5 孟凌云;二人转应抓住春节档期[N];吉林日报;2006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王杰;我地成为全区首个县县都有民间艺术团的地区[N];日喀则报(汉);2014年

7 安宁 于烈;世界戏剧节回眸[N];文艺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武占民;向左是城市,向右是乡村[N];菏泽日报;2009年

9 杨胜生;越剧:单演乎?合演乎?[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邢剑君;活报剧在美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庄承豫;话剧的文化价值与演员精神的追求[D];吉林艺术学院;2011年

2 游江滨;流变与传承·乡村里的二人转[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592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592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0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