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新时期戏剧中疯癫形象的审美意蕴

发布时间:2018-03-24 14:12

  本文选题:新时期 切入点:戏剧 出处:《四川戏剧》2014年09期


【摘要】:新时期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及题材也日益丰富,并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全面转型。然而这一过程不可忽视的一个显现即是疯癫形象的频繁出现,看似同"现代化"格格不入,实则却是对时代的深刻批判和重构。本文即以戏剧中的疯癫形象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力求从疯癫形象中探求与时代变迁和社会价值取向相契合的精神传承和审美意蕴。
[Abstract]:Since the new era,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of our country, and the forms and themes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cluding dram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abundant. However, one manifestation of this proces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s the frequent appearance of mad image, which seems to be incompatible with "modernization". In fact, it is a profound criticism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spiritual inheritance and aesthetic implication from the image of madness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social value.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
【分类号】:J8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叶志良;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戏剧的先锋试验[J];当代戏剧;2004年02期

2 凌建侯;;从狂欢理论视角看疯癫形象[J];国外文学;2007年03期

3 谷海慧;;从自我认同到欲望放纵——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话剧精神价值比较[J];戏剧文学;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凌文燕;;从狂欢理论的角度解读电影《追影》[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蒋天平;;西方文学中的疯癫现象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张鑫;;牟森研究综述[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11期

4 李伟娟;;狂欢化人物的叙事功能解析——康拉德小说中的边缘角色分析[J];名作欣赏;2011年18期

5 张拓;;论康拉德小说中的“狂欢化”人物[J];青春岁月;2014年03期

6 裴学梅;;动作与台词:相克还是相生[J];中国戏剧;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晓金;;30年中国戏剧的困境与突围[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李敏;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瑞红;果戈里《外套》主人公圣愚式形象与狂欢化意义[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琳;鲁迅与余华笔下癫狂形象塑造比较论[D];辽宁大学;2011年

3 华国栋;<流浪北京>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生[D];暨南大学;2007年

4 白俊峰;论康拉德小说中的“狂欢化”人物[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姜亚菁;新时期小说“疯癫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苏志文;美国“癫狂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沈清风;潜流、浅绿到深绿[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丰华;暴力视阈中现代文学狂人形象价值论[D];河北大学;2013年

9 杨春梅;论新时期以来戏剧中的疯癫形象[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胡巧;电闪雷鸣式的生命奇倔[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访问《W·M(我们)》的作者[J];剧本;1985年08期

2 周振天;《WM(我们)》印象记[J];剧本;1985年09期

3 李龙云;理想的流失与重建——《叫我一声哥》写作断想[J];剧本;2004年03期

4 马航飞,张光芒;自恋与狂欢:90年代的几种“欲望叙事”模式[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5 纳·达·塔马尔钦科,凌建侯;怪诞美学与小说诗学——论巴赫金的思想与概念体系对当代科学的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陈坚;论新时期话剧的现代品格[J];戏剧艺术;2002年06期

7 董健,朱寿桐;90年代初期话剧文学的反思[J];艺术百家;1997年03期

8 梁坤;论俄国小说中的疯子形象[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新春,张献青;象征诗与朦胧诗渊源及审美意蕴比较[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陈兰香;楚雄歇后语的修辞艺术及其审美意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张彦哲;姜波;;《年月日》审美意蕴的多元阐释[J];名作欣赏;2007年05期

4 万志全;;梅娘水族小说的审美意蕴[J];名作欣赏;2008年08期

5 王文霞;;生命的“叠”韵——浅论《黑骏马》的多重审美意蕴[J];柳州师专学报;2009年01期

6 王向峰;审美意蕴的超象显现[J];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05期

7 郑红枫;“囫囵语”与“模糊语”——兼论脂评的审美意蕴[J];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01期

8 李扬;森林: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J];文史杂志;1996年05期

9 倪峰;;浅析宋代陶瓷造型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意蕴[J];兰台世界;2013年31期

10 杨永清;三种境遇 —“梳”情深——谈李清照三首离愁词作的审美意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宜芳;;从以“水”为主题的歌曲看水文化的审美意蕴与传承[A];中国水文化(2014年第2期)[C];2014年

2 郑超雄;;壮族敬蛙的审美意蕴[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黄建生;构建河北文艺的平原审美意蕴[N];河北日报;2014年

2 曹汝平;“光立方”的审美意蕴[N];文艺报;2010年

3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艳丰;理性认识文学商品的审美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戴竹君 赵霞;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象征型作品[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叶晓楠;国风引领一代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雅丽;论中国古代“自然”的审美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左娜;“汉服”的形制特征与审美意蕴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赵霞;走进象征的森林[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孔丽波;壮族服饰文化的审美意蕴论析[D];云南大学;2011年

5 石小寒;文学史上的1980[D];山东大学;2006年

6 崔风华;《诗经》中“水”意象的审美意蕴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伯珍;论“拙”[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于永森;论豪放[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卓雅;《诗经》中的数字文化及其审美意蕴[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何亚芳;浅论宋代花鸟画的审美意蕴[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8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58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5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