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新派剧对我国早期话剧的影响
本文选题:话剧 + 日本 ; 参考:《戏剧文学》2014年02期
【摘要】:日本新派剧的发展途径给了中国早期话剧的起步以莫大的启示,然而影响并没有赋予我们择优的捷径,从根本上说,与日本新派剧取同步姿态,取决于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其规律性的内在价值。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New School Drama has given great enlightenment to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early modern drama, but the influence has not given us a shortcut to choose the best.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e synchronous posture with the Japanese New-School drama depends on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So we have to admit the intrinsic value of its regularity.
【作者单位】: 吉林工商学院;
【分类号】:J8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春兰;;论日本能乐中的幽玄美意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2 李玲;;日本狂言中的中国题材研究[J];戏曲研究;2008年03期
3 唐霞;;试论日本古典戏剧能乐的审美情趣[J];四川戏剧;2006年05期
4 李玲;;日本歌舞伎《女杀油地狱》研究[J];四川戏剧;2007年06期
5 王音洁;;结构的情感——论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剧的东方化处理[J];山花;2009年10期
6 黎羌;日本古典乐舞戏中的大唐文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刘娜;李洋;杨华;;日本能乐与中国古典戏剧[J];思想战线;2009年S1期
8 詹志和;中国诗人白居易与日本文学中的唯美、感伤风格[J];文艺研究;1992年04期
9 吴寿鹏;;“代面”与日本戏剧之渊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蔺永钧;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J];戏剧;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袁国兴;;早期中国话剧形态与日本新派剧[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学;2009年
2 耿祥伟;晚清民国戏剧期刊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燕;对元杂剧和日本谣曲的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真;谷崎润一郎唯美主义文学论[D];湘潭大学;2003年
3 张晶婧;《小说月报》(1921—1930)戏剧翻译和创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米博;中国传统戏剧断层现象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李阳;迎神赛社与古剧形态[D];山西大学;2008年
6 李仲夏;论域外戏剧对田汉早期创作的影响[D];河北大学;2008年
7 许艳文;长沙花鼓戏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籍宏娟;田汉话剧创作与日本[D];山西大学;2010年
9 梁爽;论欧阳予倩戏剧艺术的日本观照[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10 柴照亮;试论宋元杂剧对日本能乐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英若诚;我所看到的当代英美戏剧[J];文艺研究;1980年06期
2 王肯;大胆开拓前进[J];剧本;1985年05期
3 刘言;改头换面 曲谱新声 评剧《身外有个世界》的启示[J];中国戏剧;1989年12期
4 吴祖光;五次票戏记[J];中国京剧;1993年03期
5 王呐;贵州话剧《傩愿》在新加坡[J];中国戏剧;1994年09期
6 忆薇;那弯弯的山径——记青年话剧演员王晓英[J];大舞台;1994年05期
7 庞越;荷花送香气──小剧场话剧中的何音[J];四川戏剧;1995年06期
8 李仁义;;话剧的前途会光明——新春献词[J];广东艺术;1995年01期
9 严正;青年话语谈话剧──站在剧院大厅与青年的一席对话[J];中国戏剧;1996年05期
10 明霞;一片真情的绿洲——话剧《这里一片绿色》座谈纪要[J];大舞台;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默然;;纪念话剧百年[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杨新宇;;消费文化视域下的话剧市场热点剖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3 蔡博文;;观《李闯王》话剧演出[A];老兵话当年(第五辑)[C];2004年
4 滕堂伟;曾刚;;基于关系视角的日本产业集群工程及其效应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亚威;;奚美娟——碧天秋月如洗[A];我的角色与我们的剧团——第六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1997年
6 常晓华;;选择就是痛苦——张明媛与她的话剧《一人头上一方天》[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朱志红;;谈中日园林假山的渊源与发展[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下册)[C];2008年
8 丹增卓嘎;;我演益西卓玛[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9 田蔓莎;;我演“这一个”邓么姑[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10 荣广润;;直面挑战 谋求发展——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个案分析[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苏丽萍;四台海派话剧进京觅知音[N];光明日报;2004年
2 晨光;“明星话剧”—戏剧舞台“强心剂”[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苏丽萍;海派话剧京城争辉[N];光明日报;2004年
4 郭佳;话剧演出不理会市场准入?[N];深圳商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袁婷;别让话剧成为“历史文化遗产”[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6 吕天璐 ;话剧亟待走出“近亲繁殖”的怪圈[N];中国文化报;2004年
7 胡玲玲;从抽样调查号市场脉搏[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刘平;在轻松中显出深刻[N];文艺报;2005年
9 焦凡洪;为人才战略而歌[N];解放军报;2003年
10 ;话剧怎么才好看?[N];工人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康仁;韩国曹禺早期话剧研究概况与曹禺剧本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2 宋林生;现代性与民族性:话剧“民族形式”讨论的再讨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3 勾艳军;日本近世小说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保和;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5 刘庆;上海滑稽述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6 蒋开发;日本岩彩风景画发展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汤逸佩;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8 满新颖;中国歌剧的诞生[D];厦门大学;2006年
9 龚金平;作为历史与实践的中国当代电影改编[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郭萍;基于管理权威传承的家族企业继承问题的思考[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珏;“后写实”——90年代中国写实话剧剖析[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2 周春雨;当代海派话剧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性[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3 杨昕巍;声音世界的戏剧冥想——论话剧导演的听觉语汇[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4 王晓珊;论于伶话剧的艺术风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顾小燕;翻译家胡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沈汇洋;汉语语气词“呢”及其英译:礼貌现象一致语气的视角[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成艳军;《阿Q正传》改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王宇洁;从传统石庭走向现代石景[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9 张楠;论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动力、特性及作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许浩然;战时重庆国泰大戏院话剧演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48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74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