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革命样板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4 12:19

  本文选题:“样板戏” + 传统戏曲现代化 ; 参考:《兰州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摘要】: 本论文共三大部分,主要由绪论、正文及附篇构成。 “绪论”主要阐述了本论题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以及40多年来国内“样板戏”研究的现状与局限,旨在揭示“样板戏”是“文革”时期一种特殊的政治事象、文化事象与美学事象,含蕴着现代中国在追求民族新生的道路中所扭结的多种矛盾与困惑。“样板戏”研究只有建立在整体性观瞻的学术视野下,有关“样板戏”的生产机制、艺术表现,包括盛行、衰亡及回潮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才能得到切实的解答,“样板戏”的艺术价值才能得以公正、理性的评价。 正文共四章,主要阐述了“样板戏”与传统戏曲现代化探索历程及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经验的结构性关系,并就“样板戏”的独特艺术成就及复杂的结构内涵给予客观分析。 其中,第一章,论文将“样板戏”置于40到60年代中国戏曲现代化探索的艰难历程中来考察,从戏曲现代化路向的艰难追寻起笔,详细梳理了三个时期三种阶段性的戏改成果。然后,集中透视“样板戏”与64年全国京剧会演成果的紧密关联,并对“样板戏”出台前的淬炼、最后的命名,以及全国性的流播进行了全面的清理。由此得出,“样板戏”是40到60年代中国传统戏曲现代化实验的最终成果,是在民族现代化历程中展开的中国整体文化现代化的一翼,“样板戏”的出台体现着中华民族特定现代性的种种印痕。尽管,“样板戏”的建构方式极度彰显出其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但客观来讲,“样板戏”激活了传统戏曲的生命力,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可资效尤的途径,尤其对于今天寂寥日久的戏曲舞台更具警示性与启发性。 第二章,论文将“样板戏”置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生成关系中来考察,首先追溯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衍化及其主导性文学经验的形成,清理了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然后集中就“样板戏”对“十七年文学”经验的提纯性整合进行了详细的体察。为了具体切开“样板戏”创作理论的内在肌理,本章特从“样板戏”的“历史观”入手,分别就“样板戏”体现出来的“历史运动规律”、“历史真实性”、“历史合力”及“英雄个体”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既指出其强行附加的政治意义,,也适度分析了学界粗暴评解“样板戏”理论的缺陷。最后得出,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展阶段中四个内涵不断封闭、结构日趋严整的有机环节,四个阶段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只有艺术表现程度的不同,分别对应着不同历史状态下文学与政治的亲缘关系。“样板戏”不过是对与其关系最切近的“十七年文学”经验的高度整合而已。这种“整合”与激进主义盛行的“文革”政治紧密关联,但也不能忽略“样板戏”作为戏曲样态的特有表现规律,尤其不能忽略特定时代的历史需求与民众心理。所以,这种“整合”又含有现时性、策略性、实效性的成份。 第三章,论文以“样板戏”对传统京剧艺术质素的历史性置换与对芭蕾艺术品格的本土化改写两大板块,集中考察了“样板戏”在艺术方面的巨大突破。并且,在此基础上,鲜明指出“样板戏”在唱腔、表演、程式运用、唱词、音乐等方面的种种艺术缺憾。同时,就“样板戏”对革新当下戏剧艺术的启示也进行了理性的归纳。此外,还清理了“样板戏”与“文革”及江青的关系问题。由此得出,“样板戏”是被“文革”政治所借用、命名的一种特殊艺术形态,与“十年浩劫”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对应关系,与江青的政治野心也不能机械等同。“样板戏”在当时的繁盛是政治上层、各阶段艺术工作者及全力响应的广大民众等上下三重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作为一种实验性的民族文艺形态,“样板戏”在传统艺术现代化与西方艺术中国化的总体变革思路下,通过国家意识形态的全力构设和精心策划,对京剧艺术与欧洲芭蕾艺术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建设性的创新。尽管受政治环境的制约,“样板戏”的改革动力不可避免地与当时激进的意识形态革命联系在一起。但公正而言,单就是“样板戏”对传统与现实、异域文化与民族艺术的化合融变,再高的评价也并不过分,毕竟“样板戏”代表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第四章,论文主要阐述了“样板戏”独特的结构内涵,分别以“显在的政治意义秩序”与“潜在的民族文化内质”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揭示了“样板戏”外层包裹的强烈的政治意义秩序,第二部分指出了“样板戏”在叙事模式上对民族叙事传统及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暗合与投射。然后就“样板戏”多重结构形成的原因进行了理论阐述,并从接受者的文化心理入手,对“样板戏”在“文革”时期的盛行、90年代的回潮现象进行了重新观照。由此得出,“样板戏”是“文革”时期民众精神心理的典型表达,在结构上体现为政治胞衣与民族文化内质的深层扭结。“样板戏”所葆有的这种极富张力的艺术格局,为当时的流行及后来的回潮奠定了民众心理接受的逻辑起点。时下“样板戏”的热行不过是其特殊的结构形态与90年代特殊的人文困境历史性遇合的结果,观众对“样板戏”的沉浸更多是寻找一种久违的理想激情,出于对抗平淡人生的一种心理渴望。 “样板戏”的出台与66年的《二月纪要》有直接关系,为了重回历史现场,论文以“附篇”形式专门考察了《二月纪要》的出台始末及主要内容,并就其浓郁的意识形态特征及某些依然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合理信息进行了理性梳理,意在说明历史内里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为“样板戏”研究的整体性视野拓开一条或许有益的路径。
[Abstract]: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 mainly composed of the preface , the text and the attached text .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xpounds the choice of the subject ,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limit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omestic " sample drama " over the past 40 years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eal that " the drama " is a special political affairs image , cultural affairs image and aesthetic matter in the period of " cultural revolution " .



The text has four chapters , mainly expounds the history of " sample drama "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opera and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oletariat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 and gives an objective analysis on the unique artistic achievements and the complicated structure connotation of " sample drama " .



In the first chapter , the author makes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ifficult cour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modernization in the period of 40 - 60 ' s .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opera is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



In the second chapter ,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of " sample drama "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of the proletariat . First , it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letariat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its leading literary experience . It points out that it has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 historical movement law " , " historical truth " , " historical combining ability " and " hero individual "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proletariat .



In the third chapter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 the drama " is a special art form which is borrowed and named by the politics of " Cultural Revolution " .



In chapter four , the thesis mainly expounds the unique structure connotation of " sample drama " , which is unfolded in two parts : " the order of political significance " and " the inner quality of the potential national culture " . The first part reveals the strong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rder of the outer package of " sample drama " . The second part points out that " the drama "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he people ' s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period of " cultural revolution " .



In order to return to the historical scene ,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beginning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ummary in February , and rationally sorts out the rational information that still respects the law of art creation . It is intended to illustrate th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the history , and to develop a useful path for the whole field of view of the study of " the drama " .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8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惠雁冰;宋剑华;;从“延安戏改”到“样板戏”——传统戏曲现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一种结构性关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9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乙;;你说赵本山是什么[A];“首届全国喜剧小品探索与争鸣研讨会”专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洁非;寻根“样板戏”[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赵忱;“红灯”照旧暖心田[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崔璀 王建平;木玩城里的创业“样板戏”[N];丽水日报;2009年

4 王志会;“样板戏”专题收藏八大名片[N];中国档案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翟群;“京剧进课堂”在争议中走过一年[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介子平;1949~2009年 新年画出版变奏[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7 玲珑;收藏有价值[N];福建工商时报;2005年

8 江苏省演艺集团董事长 顾欣 斯人 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江苏音乐家协会主席 朱昌耀;江苏演艺集团京剧院演出现代京剧《飘逸的红纱巾》[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饶慧敏;拿下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10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学泰;读也匆匆,写也匆匆[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惠雁冰;“革命样板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邵宇彤;“样板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49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749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b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