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西藏传统杂技产生与发展的文化环境
本文选题:西藏传统杂技 + 自然地理环境 ; 参考:《西藏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西藏传统杂技的产生与藏民族居住的文化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是西藏传统杂技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演进和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二是特定的地理文化环境创造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藏民族文化,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杂技艺术;三是节日环境为传统杂技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民族节日是孕育传统杂技并使之得以发展的重要土壤。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traditional acrobatics in Tibe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Tibetan people live: first, the traditional acrobatics of Tibet are formed, evolved and developed in a relatively closed environment, showing remarkable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Second, the specific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has created the Tibetan cul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giving birth to rich and colorful traditional acrobatics; third, the festive environment has injected vitalit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crobatics.National festivals are the important soi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crobatics.
【作者单位】: 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藏传统杂技艺术研究”(项目批准号:12JJD780001)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传承研究与数字化保护”(项目批准号:13&ZD14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8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拉巴卓玛;;探析藏东热巴歌舞与本教文化之关系[J];西藏艺术研究;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金民;;《新水浒》主旨“救世”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左光之;汪利;;建筑美之我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周颖悟;;黔东南州苗族村寨景观形态未来发展趋势浅析[J];安徽建筑;2011年02期
4 吴曲;;对启蒙主义语式的成功突围——浅论苏童意向主义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5 王胜选;;豫北滑县木版年画艺术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万威;从中英戏剧的比较窥两国文化之差异[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陈曲;王志清;;民俗学互文性理论视野中的文学平行本质——以辽宁西部农区蒙古族的巴拉根仓故事为研究对象[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李昌武;张慧平;;鄂伦春族自然崇拜与生态智慧刍议[J];北方经济;2012年04期
9 白利兵;;儒家文艺思想的生命美学阐释[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10 杜莹杰;;召唤结构、期待视野与陌生化的艺术开拓[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海荣;;论北方游牧民族民俗特征及功能[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江荻;;藏语声调形成的过程与社会历史系统状态[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3 朱志燕;;关于生态民俗功利性的思考[A];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C];2004年
4 陈丽琴;;壮族服饰与生态环境[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5 邢莉;;对钟敬文“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的学术反思[A];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饶建华;东山魁夷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王继霞;百年回族文学价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广伟;东北渔猎先民原始图符纹饰在赫哲族中的传承与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旭东;北京评书的书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9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李冬梅;地域文化视野中的90年代女性城市小说[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素娟;京族民歌的生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王菲;以色象形[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焦萍;云南百越系民族服饰象征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林祥财;论诗歌朗读的节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郑立峰;未竟的现代性诉求[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林萃;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异国情调”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苏顽鹏;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电视剧创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慧君;论晚唐背景下的许浑咏史怀古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项江涛;;西藏宗教乐舞的发展[J];西藏艺术研究;2009年04期
2 杨化群;;谈谈藏族宗教[J];艺研动态;198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格珍;;现代化进程中的西藏传统文化[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维色露珠;;西藏传统藏戏[J];西藏文学;2012年03期
3 高峰,黄波;时代的命题 现实的抉择——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观点述评[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刘萱;;全球化时代西藏传统文明的传承与传播[J];对外大传播;2007年06期
5 周猛;朱海静;;传统文化转型与西藏经济发展刍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胡秉之;西藏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J];中国藏学;1999年03期
7 丹增次仁;回顾五十年西藏传统文化的抢救[J];西藏艺术研究;2001年03期
8 朱普选,朱士光;西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环境保护因素[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赵海静;;论现代化进程中西藏传统文化的定位[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高峰 ,黄波;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藏学;199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玲辉;用科学态度对待西藏传统文化[N];西藏日报;2001年
2 边巴次仁;西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发展[N];西部时报;2008年
3 周婷玉;藏族文化如同江河川流不息[N];西藏日报;2008年
4 周猛 朱海静;西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N];西藏日报(汉);2012年
5 丁玲辉;借鉴西藏传统文化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N];西藏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晓勇;宝贵的13亿[N];西藏日报;2009年
7 阿旺旦增;把握前进方向 繁荣我区文化[N];西藏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于秀芳 见习记者 刘燕;拉萨风情园日迎超万人[N];拉萨晚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尼玛潘多 实习生 安凤花;雪域文化展新姿[N];西藏日报(汉);2011年
10 西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达瓦;西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N];西藏日报(汉);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国新;论西藏传统文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751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75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