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的演唱方法探析

发布时间:2018-04-15 05:06

  本文选题:《托斯卡》 + 《为艺术 ; 参考:《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抒情女高音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是普契尼歌剧《托斯卡》第二幕中由托斯卡演绎的经典唱段,至今仍作为该剧中最有难度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广为传唱。此曲旋律优雅,和声配器细腻丰富,烘托了主人公的鲜明个性。以宣叙调作为开端,激情的诉说了主人公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忠诚。咏叹调部分旋律婉转温柔,描写虔诚的祈祷,中间乐段连用几个三连音,犹如一系列的反问,生动的刻画了主人公被逼无奈的痛苦。尾段用全曲最高音把悲痛的情感进行爆发式的宣泄,随后用了一个收束式的回落和哭泣式的延长音,把托斯卡近乎崩溃的绝望心情表现的十分到位。 笔者以毕业独唱音乐会中所演唱的这首曲目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结合音乐会准备过程中参考的大量资料和文献,以及自身对歌曲的理解和演唱感受,从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和演唱技巧三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能更加准确的诠释和演绎该作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bstract]:Lyric soprano aria "for art, for love" is the classic verse in the second act of Puccini opera "Tosca", which is still widely sung as the most difficult and representative work in the play.The melody is elegant, harmony orchestration delicate and rich, set off the protagonist's distinct personality.With the narration as the beginning, the passion tells the protagonist's love of art and loyalty to love.The aria part melodies gently, describes the pious prayer, the middle music paragraph uses several three consonants, like a series of counter-questions, vividly portrays the protagonist being forced to be helpless pain.At the end of the section, the emotion of grief is deflated with the highest tone of the whole song, and then with a long tone of withdrawal and sobbing, Tosca's desperate mood of near collapse is displayed very well.The author takes the track performed in the graduation solo concer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e thesis, combin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references and documents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oncert, as well as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song and the singing experience,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creation of the work.The artistic style and singing skills are analyzed and explored in order to interpret and deduce the work more accurately and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61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翠华;;关于阻碍进行的理论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程伶;;西方基督教信仰、仪式和音乐历史的沿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王蔚骅;;论形象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张辽艳;;论歌曲的艺术处理[J];北方音乐;2010年03期

5 胡小东;;宗教和世俗的对话——浅谈欧洲中世纪的音乐发展[J];北方音乐;2010年04期

6 陈艳秋;;浅析基础乐理课程对音乐鉴赏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1年06期

7 李丛慧;余成宽;;浅谈德国歌唱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8 陈志伟;陈明大;;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刘晓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歌唱课程创新教学刍议[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颜五香;;声乐课教学应重视学生情绪的培养[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惠芳;;时空的“对话”——由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观思考当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宁宁;英美实验音乐:1950-1970年代[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李娜;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4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胡艺芳;从布里顿的三部协奏曲看他在传统与现代音乐手法上的融合及创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庞莉;克热内克弦乐四重奏中的十二音技法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9 孙红杰;饰变·混合·解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10 赵礼;萌芽·弥撒·基因·遗传[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焱;米约双钢琴作品《胆小鬼》本体分析与演奏技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陆忠波;咏叹之中见“声”“情”[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海蓉;莆仙戏新作《妈祖—林默娘》的艺术特征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曲云;莫扎特与普契尼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艺术风格之比较[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5 葛新悦;李斯特《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的艺术特色及演绎[D];天津音乐学院;2010年

6 叶卉;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唱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白;以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为例研究交响曲主题发展的特点[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晶;张书绅声乐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娜;苦心孤诣 五十载桃红李白[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典;从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音乐中看作曲技法的继承与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526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7526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5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