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两种“形式大于内容”
本文选题:戏曲 + 本质属性 ; 参考:《戏曲艺术》2014年01期
【摘要】:"五四"以来,对戏曲"形式大于内容"的屡次批判大多基于实践层面的取向,是为了赋予艺术更多教化的作用。这很在大程度上掩盖了戏曲以表演为核心的本质属性,误导了戏曲的发展方向。而在当下的戏曲编演中,"形式大于内容"却又发生了一种明显的异化,舞美、灯光等外在形式的迅速扩张逐渐成为舞台表演弱化和戏味寡淡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既是如今我国文艺编演生态变化的产物,同时极大地妨害了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Abstract]:Since the "54", the opera "form than content" is mostly based on the orientation of criticizing practice, in order to give more artistic enlightenment role. This is to a large extent masked drama to show the core essence, misl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pera. But in the current drama performance. "Form than content but had an obvious alienation, choreography, lighting such as the rapid expansion in the form of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weakening and stage play taste. This phenomenon is now a slow change in China 'literary ecological products, and greatly hinde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作者单位】: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J8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吕效平;论“现代戏曲”[J];戏剧艺术;2004年01期
2 汪培;l捰懈俚幕ǘ洳荒苁⒖猍J];戏剧报;1956年07期
3 邢金匷;从死胡同回到大路上来[J];戏剧报;195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迎霞;;中国舞台时空观兼与西方戏剧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黄艾仁;风风雨雨真情在——胡适与梅兰芳的交谊始末[J];滁州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3 张炼红;从民间性到“人民性”:戏曲改编的政治意识形态化[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1期
4 李军;甄军芳;;“京剧大师”背后的戏曲理论家——论齐如山对梅兰芳的影响[J];大舞台;2007年06期
5 高湘萍;;论歌唱中的形体表演[J];大众文艺;2010年04期
6 邹元江;;传统京剧的韵味与新京剧的意味张力——台湾国光剧团“新京剧”评议[J];福建艺术;2012年02期
7 谢雍君;;一次有意味有意义的演出——论昆曲《红楼梦》折子戏[J];曹雪芹研究;2012年02期
8 苏源熙;卞东波;;1935年,梅兰芳在莫斯科:熟悉、不熟悉与陌生[J];国际汉学;2014年01期
9 赵冰菁;;从黄梅戏《贵妇还乡》谈当代戏曲路径的拓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6期
10 秦玮鸿;;痴不求知痴更绝 万千珠泪一琼枝——论况周颐与梅兰芳的交往及其咏梅词[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丽萍;关于现时香港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导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波;中国电影批评中的话语权威与身份建构(1937-1949)[D];上海大学;2011年
3 何明燕;七宝楼台的光华[D];浙江大学;2012年
4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于建刚;中国京剧习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6 朱蓓蕾;三十年戏曲文学创作概论[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7 戴俊超;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社团概论[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8 董雁;明清戏曲与园林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董虹;城市、戏曲与性别:近代京津地区女伶群体研究(1900-1937)[D];南开大学;2012年
10 江棘;1919-1937:海外推介与中外对话中的戏曲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波涛;樊粹庭豫剧改革初论[D];河南大学;2011年
2 丁娴瑶;黄沙对越剧导演艺术的贡献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3 李振芳;近代济南休闲娱乐场所与市民生活[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慰东;清末民初女伶的崛起谫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5 尹丹;戏曲服饰可舞性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吉俊虎;范钧宏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蔚;跨越性别的艺术创造[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吕佳;新时期戏曲创作理论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9 刘德宾;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穆红丽;大栅栏与京剧起源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董健;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20世纪中国戏剧回顾[J];文学评论;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悦 ,徐刚;一九八八年“戏曲现状与趋势研讨会”综述[J];剧本;1988年03期
2 叶舟;;戏曲危机成因反思[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03期
3 林荣芹;;戏曲创作中的梦与文艺深度心理[J];中文自修;1994年01期
4 黄果泉;李渔:集文士与商贾于一身──试论李渔戏曲创作思想的商业化倾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5 安志强;面对戏曲创作“主体意识”的困惑[J];广东艺术;1999年02期
6 颜全毅;;历史与人文的现代观照——浅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戏曲历史剧创作[J];戏曲艺术;2006年04期
7 徐国华;陈志云;;一瓣心香玉茗翁——蒋士铨与汤显祖比较论略[J];电影文学;2007年16期
8 夏晓虹;;晚清外交官廖恩焘的戏曲创作[J];文史知识;2007年06期
9 廖奔;;阅读罗怀臻[J];上海戏剧;2009年04期
10 刘军华;;明清女性作家戏曲之社会性别错位现象透视[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简;;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王安葵;;思想解放促进戏曲创作繁荣[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3 刘云;;试论蒋士铨的戏曲创作[A];蒋士铨研究论文集[C];1985年
4 颜全毅;;最早文人创作的京剧剧作《错中错》[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孙书磊;;典型理论与20世纪戏曲批评“失语症”[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6 王评章;;永远的戏剧性[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王永健;;为一代戏曲大师立传之作——评蒋士铨《临川梦》[A];蒋士铨研究论文集[C];1985年
8 何玉人;;在社会转型中实现新发展——论改革开放30年京剧剧目创作[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9 任广世;;【北骂玉郎带上小楼】及【渔灯儿】套源流考[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徐大军;;谈昆剧《张协状元》的戏乐精神[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祯;中国戏曲创作与理论的本体回归[N];中国文化报;2010年
2 傅谨;现实题材戏曲创作新高度[N];人民日报;2011年
3 廖奔;灵动诗性的戏曲创作[N];人民日报;2009年
4 朱恒夫;城市化进程中戏曲创作的探索者[N];光明日报;2009年
5 演讲人 廖奔;中华戏曲审美精神[N];光明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徐馨;戏曲莫要“话剧化”[N];人民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薇;“国戏讲坛”:搭建戏曲对话平台[N];中国艺术报;2010年
8 安葵;戏曲创作的“有效积累”[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白勇华;戏曲的现代表达与形式分化[N];文艺报;2011年
10 裴潇 王雪;为跃动的时代艺术而作[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玉人;勃发与超越——新时期建戏曲创作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赵继红;明万历《乐府红珊》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郑恩玉;徐渭戏曲与戏曲论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4 赫广霖;戏曲与儒学[D];山东大学;2005年
5 徐国华;蒋士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新苗;屠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易;屠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坤;尤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庆晏;孟称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军华;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芳;《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考释[D];华侨大学;2011年
2 周萍;明代江南妇女的戏曲参与[D];苏州大学;2013年
3 杨玲燕;徐渭本色戏曲创作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徐风娟;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审美共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斓;教化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于锋;杨恩寿戏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楠;明代中后期戏曲尚“真”美学思想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8 吕佳;新时期戏曲创作理论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9 黄军;《全清词·顺康卷》中的戏曲史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赵司原;中国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53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75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