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锋派话剧对莎士比亚经典的传承——以林兆华的莎剧改演为例
本文选题:莎士比亚 + 先锋派话剧 ; 参考:《中州学刊》2016年09期
【摘要】:在跨文化交流中,莎士比亚经典经常被借用,更是成为中国先锋派话剧的宝贵资源。受后现代手法影响,以林兆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派导演在莎剧编演上多有强制阐释的不良倾向,存在着"轻文本""重形式""主题先行"等不足之处。先锋戏剧人在借用莎剧时,需加强经典传承的责任感,而不是过分追求个性化、新奇化,在对经典怀有敬畏之心的前提之下,遵循"期待视野"规律,以服务剧场和观众为核心,对原著作"有限的否定",找到原著精神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再塑经典,使其历久弥新。
[Abstract]: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akespeare's classics are often borrowed and become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Chinese avant-garde drama. Influenced by postmodern techniques, Chinese avant-garde directors, represented by Lin Zhaohua, tend to be forced to interpret Shakespeare's dramas, and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light text", "emphasis on form" and "subject first" and so on. When the pioneer dramas borrow Shakespeare's plays, they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lassics, instead of excessively pursuing individuation and novelty. They should follow the law of "horizon of expectation" on the premise that they are in awe of the classics. To serve the theater and audience as the core, to the original book "limited negation", to find the original spirit and real life of the joint point, while inheriting the classic at the same time remodel the classic, so that it will last forever.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接受与流变研究”(14BWW048)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舞台上莎剧编演的嬗变轨迹”
【分类号】:J8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穆海亮;;导演应该有第二主题——论林兆华改编剧的成绩与策略[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悖谬的世界——2010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J];艺术评论;2011年01期
3 林连昆;我喜欢林兆华这样的导演[J];戏剧报;1985年02期
4 李樱;;林兆华 《盲人》就要干明眼人的事[J];三月风;2008年05期
5 意达;;林兆华:欲罢不能老戏瘾[J];新天地;2009年11期
6 粲然;最后的话剧贵族?——专访导演林兆华[J];新闻周刊;2003年41期
7 林兆华 ,田沁鑫;林兆华自白[J];天涯;2001年04期
8 刘华平;林兆华和堂吉诃德[J];新闻周刊;2001年11期
9 陈吉德;每一次创造都是一次涅i谩终谆踇J];四川戏剧;2003年05期
10 汤逸佩;优美的解构——略论林兆华执导的《赵氏孤儿》的舞台叙事[J];戏剧文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傅谨;;“故事新编”与“万家灯火”[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2 陈淑华;;先锋戏剧“热”后的“冷”思考[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馨;林兆华的“大问号”[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高艳鸽;没有一个人能把林兆华说清楚[N];中国艺术报;2012年
3 藏志;“明星话剧”之外的戏剧更需关注[N];中国文化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孟蔚红;林兆华:我超越不了我的1990[N];成都日报;2009年
5 水晶;我们的戏剧缺少什么?[N];北京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张星;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戏剧[N];天津日报;2011年
7 剧评人 水晶;林兆华在干吗?[N];东方早报;2011年
8 贾薇;林兆华告白孤儿为何不复仇[N];北京日报;2003年
9 早报记者 潘妤;一个老头,,一个人的戏剧邀请展[N];东方早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赵爽;林兆华拿出《囊中之物》[N];北京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沁;舞美的力量[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曾慧林;论林兆华话剧对戏曲假定性的借鉴和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张驰;论林兆华的导演艺术特色及其成因[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赵靖夏;焰火、涅盘与自由戏剧观[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5 薛支川;先锋的可能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12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812560.html